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高频超声技术测量面部不同部位皮肤的厚度。方法 自2022年2月至2022年7月,蚌埠医学院采用切面宽度为12.8 mm的23 MHz高频探头,对30名健康的中国汉族成年人面部的32个部位进行扫查,将每个部位的切面3等分,对其中点的皮肤厚度进行测量,共获得2880个测量数据。对于同部位3个测量数据接近、无统计学差异的列为“一致区”,计算出平均厚度;对于同部位3个测量值差异较大、有统计学差异的列为“差异区”,将3个测量值的平均值分别列出。结果 高频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面部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各层结构。面部大部分区域属于“一致区”,而上睑、下睑、鼻背、鼻尖、鼻唇沟部、人中、颏部等7个部位属于“差异区”。上睑下缘的皮肤最薄处为(0.238±0.043)mm,鼻尖部的皮肤最厚处为(2.244±0.341)mm;额部的皮肤由内向外逐渐变薄、由上向下逐渐变厚;颊部的皮肤以内侧中央部位最厚;男性的皮肤厚度(1.120±0.162)mm>女性(0.952±0.080)mm,P<0.05。不同的BMI、不同的年龄,其皮肤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成人面部皮...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眼眶恶性淋巴瘤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类肿瘤通常发生于淋巴结,但结外受累的情况并不少见,如头颈部、涎腺、口腔等,而发生在眼眶的则比较少见。现报道2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眼眶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戴慧华  范小明  胡巧洪  徐海珊 《浙江医学》2007,29(7):653-654,657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病变(FLL)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及模式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1例FLL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将其超声表现进行整理与归纳,分析其造影增强时间(开始时间、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及增强模式。结果121例FLL患者中,肝细胞性肝癌(HCC)表现为“快进快出”,整体增强者82.5%(52/63),大部分增强11.1%(7/63),消退缓慢6.3%(4/63);肝血管瘤表现为向心性增强85.7%(18/21),快速增强14.3%(3/21,瘤体直径≤20mm);转移性肿瘤(MLC)呈快速环形边周增强,快速消退72.7%(8/11),瘤体始终不增强27.3%(3/1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表现为中央至整个瘤体的增强75.0%(3/4);肝脓肿和肝内胆管癌全部表现为环形增强;肝硬化增生结节和局灶性脂肪肝均表现为与肝组织同时增强及消退,且强度一致。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及模式与肿瘤的血供特点关系密切,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对高血压病肾脏血流灌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技术定量评估高血压病肾脏血流灌注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2003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的标准.将1级、2级高血压病患者归为高血压组Ⅰ36例、3级高血压病患者归为高血压组Ⅱ32例.设对照组36例。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肾脏的叶间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舒张末期速度(Vm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以及应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技术测量肾脏的血管指数(Ⅵ)、血流指数(FI)和血管血流指数(VFI)。结果高血压组Ⅱ与对照组间,Vmax、Vnm、Ⅵ、FI呈现降低趋势(t分别:1.71、2.74、3.57、3.82.P〈0.05);RI呈现升高趋势(t=2.15,P〈0.05);高血压组Ⅰ与高血压组Ⅱ间,Vmn, Ⅵ呈现降低趋势(t分别=1.87、3.03,P均〈0.05)。高血压病患者和对照组之间Ⅵ、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6、4.91.P均〈0.05).且以Ⅵ≤5.5%作为诊断高血压病肾脏血流灌注损害的标准,其敏感性为76.47%.特异性为72.22%。以FI≤38作为诊断标准。其敏感性为86.76%,特异性为72.22%。结论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为判断高血压病肾脏血流灌注改变提供了客观的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5.
朱立松  胡巧洪  范小明 《浙江医学》2018,40(24):2671-2673,2678
目的比较经皮热消融与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对肝细胞肝癌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行经皮热消融或TACE的非手术切除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144例,其中经皮热消融组83例,TACE组61例。采用倾向分值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卡钳配对,观察并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经匹配后,得到49对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新样本,经皮热消融组和TACE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4、14.2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68.4%、53.6%,3年生存率分别为36.2%、22.4%。经皮热消融组患者1、3年生存率均高于TACE组(均P<0.05)。结论对于肝细胞肝癌的非手术切除治疗,经皮热消融的短期疗效优于TACE。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治疗血管旁肝癌后残留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行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治疗肝癌患者198例,共274枚肿瘤,其中位于血管旁肝癌73枚(以下称血管旁组),非血管旁肝癌201枚(以下称非血管旁组)。用热消融术后1~3个月内的增强MRI判定病灶是否残留。比较两组病灶的残留率;同时分析性别、年龄、肝硬化史、肝功能分级、肝脏手术史、原发性与转移性肿瘤、肿瘤最大径、消融方式、消融时间、瘤旁血管类型、直径、术中超声造影显示残留后补充消融对血管旁肝癌残留率的影响。[结果] 274枚肿瘤中,27枚残留,残留率为9.9%,其中血管旁组残留率为16.4%(12/73),非血管旁组残留率为7.5%(15/2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7,P=0.028)。血管旁组中,最大径≤3cm的肿瘤残留率为9.6%,>3cm的肿瘤残留率为33.3%;肝静脉旁肝癌残留率为7.9%,门静脉旁肝癌残留率为25.7%;瘤旁血管直径≤5mm时残留率为8.7%,>5mm时残留率为29.6%;术中超声造影显示残留后补充消融时残留率为9.3%,术中未行超声造影时残留率为36.8%。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3cm(OR=5.930,95%CI:1.321~26.626)或肿瘤位于门静脉旁(OR=5.678,95%CI:1.108~29.095)术后残留风险增加;术中超声造影显示残留后补充消融(OR=0.155,95%CI:0.035~0.682),术后残留风险降低。[结论] 热消融治疗血管旁肝癌较非血管旁肝癌更易残留。肿瘤最大径>3cm或位于门静脉旁的血管旁肝癌是残留的高风险因素;术中超声造影显示残留后补充消融是减少残留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孕胚胎停止发育的声像学特征。方法对60例B超诊断为胚胎停止发育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枯萎孕卵型49例,占81.7%,妊娠囊内均未见到卵黄囊,胎芽和胎心搏动,胚胎死亡型11例,占18.3%,妊娠囊内显示胚胎,顶臀径(PRL)均≥10mm,但未见胎心搏动和卵黄囊回声。结论依据妊娠囊、卵黄囊、胎芽和胎心搏动的特异性表现,B超对早孕胚胎停止发育的诊断较准确,为I临床处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岗位胜任力导向下的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规培学员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规培学员未来专业能力的创新与提升。本次研究以浙江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基地为例,针对超声规培学员科研思维缺乏、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探索从科研诚信与医学伦理教育、超声科普与健康教育、科研选题与科研设计、临床试验与统计、科研实践、完善科研考核与激励制度等方面加强对规培学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为超声医学岗位输送兼具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牛奶含优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丰富的钙质 ,以及其他多种人体必需的小量营养素 ,鼓励中国人尤其是儿童饮奶仍然是重要的儿童营养工作内容 ,但奶类铁含量不足和阻碍膳食中铁吸收的问题也很重要[1 ] 。合理营养是保证健康成长、良好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中小学生经膳食摄入的钙和铁量普遍不足。学生每日饮用牛奶可解决许多营养问题 ,但牛奶对我国儿童铁代谢的影响的情况几乎没报道。为此 ,我们给学龄儿童补充纯牛奶前后研究了体内血清铁蛋白和其它蛋白质变化引发的问题。对象与方法1 对象 选择较贫困地区一所小学 ,对三、四、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联合溶瘤腺病毒(oAd)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及相关机制。方法在C57BL/6小鼠右前肢皮下注射Panc-02细胞(2×106个/只),选取肿瘤体积在100~150mm3的小鼠55只,随机分为NC组(注射PBS100μL)、UTMD组(注射微泡溶液100μL,并行超声微泡破坏处理5min)、oAd组(注射108PFU/mLoAd溶液100μL)、oAd+微泡组(注射108PFU/mL微泡oAd混合液100μL)、oAd+UTMD组(注射108PFU/mL微泡oAd混合液100μL,并行超声微泡破坏处理5min),每组11只。2d给药1次,共给药5次,2d记录1次肿瘤体积。第3次给药24h后每组随机取6只小鼠颈椎脱臼法处死,剥离肿瘤制成肿瘤切片及肿瘤细胞悬液。肿瘤切片行HE染色比较各组肿瘤组织坏死情况并计算坏死面积,E1A抗体染色观察oAd在各组肿瘤组织内分布情况,CD3抗体染色比较各组肿瘤内CD3+T细胞数,Tunel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小鼠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当小鼠肿瘤体积超过2000mm3时终止实验处死所有小鼠。结果在14d时终止实验,oAd+UTMD组和oAd组相比肿瘤体积增长显著减缓(P<0.05)。oAd+UTMD组细胞质内oAd的E1A蛋白染色最深,oAd组染色最浅。oAd+UT-MD组和oAd组坏死面积与NC组比值分别是9.50±0.60和3.51±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oAd的3组小鼠肿瘤内CD3+T细胞数均增加,oAd+UTMD组肿瘤内的CD3+T细胞数(196.33±12.58)明显高于oAd组(120.67±12.90,P<0.05)。oAd+UTMD组的细胞总凋亡率及Tunel染色荧光分布比oAd组多。结论UTMD增强oAd对胰腺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促进oAd在肿瘤内转染,协助CD3+T细胞在肿瘤内富集,同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