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伴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历来存在争议,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目前的诊断热点,并从动态心电图和Lorenz-RR散点图的角度提出诊断的新观点。利用Lorenz-RR散点图的特征性表现,可定性诊断心房颤动伴二度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动脉压分量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HD组(97例)与非CHD组(84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动脉压各分量的差异性,根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非CHD组的相比,CHD组年龄大、心率慢,肱动脉收缩压(BSP)、外周脉压(PP)、中心收缩压(CSP)、中心脉压(CPP)、前向波高度(Pf)、第一前向波高度(P1)、反射波高度(Pb)、反射波指数(RM)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63(1.027,1.100),P <0.05]。进一步矫正年龄因素,将患者分为老年亚组与非老年亚组。仅非老年亚组中,CHD组患者BSP、PP、CSP、CPP、P1、Pb及RM均高于非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HD患者动脉压分量有临床研究价值,尤其在非老年患者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特点,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VM患者48例[男17例,女31例,年龄(36.2±9.2)岁]、偏头痛患者44例[男15例,女29例,年龄(34.4±9.0)岁]、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34.6±6.5)岁]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别从白天和夜晚两个时相分析各组的HRV特点。分析时域参数: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的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差大于50 ms的相邻RR间期占总数的百分比(pNN50)。分析频域参数: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低频与高频功率的比值(LF/HF)。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夜间,VM组和偏头痛组的RMSSD(F=6.694)、HF(F=9.434)较对照组降低,而LF/HF(F=16.049)和LF(F=9.434)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同时,VM组的LF升高程度较偏头痛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间测量结果上,主要表现为前庭性偏头痛组LF较对照组升高,而RMSS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VM患者存在以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迷走神经功能减低为主要特征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夜间显著。此外,VM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偏头痛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脑卒中发生的情况和影响因素,为有针对地开展脑卒中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5所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为研究对象,应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其中的确诊脑卒中病例226例,正常对照组272例进行分析,了解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高血压、高血糖、肥胖、高脂血症、高盐饮食、吸烟、Hp感染、脂肪肝、心电图异常均有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高盐饮食。结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罹患脑卒中的危险性较高,而脑卒中是一种多因素危险性疾病,有针对性地制定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策略,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可为临床医师进行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与室间隔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2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心脏检查,测定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室瓣口舒张早期最大流速与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比值(E/A)。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患者分为无室性期前收缩组(104例)和室性期前收缩组(125例),并对室性期前收缩组患者进行Lown分级。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组室间隔厚度大于无室性期前收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Lown分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室间隔厚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2,P<0.05)。Lown分级为Ⅰ级者室间隔厚度以8.0~11.9 mm为主(40例,66.7%),Lown分级为Ⅱ、Ⅲ级者室间隔厚度以12.0~13.9 mm为主(10例,58.8%;18例,60.0%),Lown分级为Ⅳ级者室间隔厚度以8.0~11.9 mm为主(10例,55.6%)。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发生与室间隔厚度增加有关,且室间隔厚度的增加会影响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性质。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可引起靶器官损害,早期可致心脏电学改变.这些改变主要包括心房除极的P波改变、心室除极的QRS波改变、心室除极和复极总时间的改变、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等.通过心电图检查可直接了解和观察心脏的电学变化.本文对近20多年来国内外关于EH患者心脏电学改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P波改变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确诊的隐匿性高血压患者150例为研究组,选取真性高血压患者150例为对照组,结合两组心电图改变情况,分析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P波增宽和双峰改变的意义。结果 研究组合并症发生率〔44.7%(67/150)〕低于对照组〔62.0%(93/150)〕 (χ2=9.054,P=0.003)。研究组左心室肥大率〔7.3%(11/150)与24.7%(37/150)〕、ST-T改变率〔13.3%(20/150)与56.0%(84/150)〕、房室阻滞率〔4.7%(7/150)与22.0%(33/150)〕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P波增宽率〔82.7%(124/150)与78.7%(118/150)〕、P波双峰率〔66.7%(100/150)与58.7%(88/1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隐匿性高血压患者P波增宽和双峰改变可能预示心脏早期损害的电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临床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对于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导致的靶器官损害易引起人们重视,但对于血压<140/90 mm Hg引起的人体靶器官损害,人们常不重视,因此为完善高血压的创新理念和研究方向,本研究团队提出了“纵向高血压”。本文通过对“纵向高血压”的概念、诊断标准、优势、与横向高血压异同的介绍,发现横向高血压强调≥140 /90 mm Hg“量”的改变,而“纵向高血压”,除强调“量”的改变,更强调每个个体“质”的改变。因此,作为基层卫生守护人的全科医生应了解和掌握“纵向高血压”的本质、概念和诊治方法,同时本研究团队也期望能够与同道们共商和完善“纵向高血压”的存在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中心动脉压分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18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病人分为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比较4组一般资料及中心动脉压各分量的差异性,通过岭回归分析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4组病人性别、年龄、外周收缩压、心率、中心收缩压、中心脉压、P1高度、心率周期、射血时间百分比、反射波高度及反射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线性诊断中,7个自变量系数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大于10,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为消除共线性的影响,采用岭回归分析方法。岭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1高度、反射指数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率周期和射血时间百分比是冠心病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P1高度、反射指数升高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心率周期与射血时间百分比升高则是冠心病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