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脑灌注显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 (HCH)急性期 (72h内 )血肿周围及远隔区域的脑血流量 (rCBF)变化。方法 对30例HCH患者行发病后 2 4h内CT显像及发病后 72h内脑灌注显像 (SPECT) ,计算出血量及水肿量 ,对rCBF进行半定量分析 ,并进行 72h内临床和SPECT评分及发病后第 4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BI)。结果  (1)脑水肿在脑出血后 2 4h内产生 ,并且早期水肿程度与出血量及血流灌注缺损容积 (FDV)呈显著相关 (r分别为 0 .86 85和 0 .35 6 2 ,P <0 .0 1)。 (2 )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及双侧大脑半球血流量均显著降低。 (3)急性期SPECT总评分与相应的临床功能缺损评分呈直线相关 (r=0 .87,P <0 .0 1) ,与 4周时的BI呈直线负相关 (r=- 0 .82 ,P <0 .0 1)。结论 (1)脑水肿在脑出血后 2 4h内产生 ;(2 )rCBF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有关 ;(3)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周边也存在着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2.
近年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IL-1)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过度表达,并与其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综述了IL-1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IL-1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相关性以及它介导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淀粉样β蛋白对小胶质细胞活性、形态学以及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炎性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提供体外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进行。应用BV-2细胞作为体外小胶质细胞模型,加入不同浓度淀粉样β蛋白25~35或1~42(5,10,20,40,60μmol/L)及20μmol/L不同孵育状态(37℃孵育3,6,12,24h、3,5和7d)的淀粉样β蛋白25~35或1~42分别培养2~24h。四唑盐法检测淀粉样β蛋白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加入淀粉样β蛋白后BV-2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①细胞活性:淀粉样β蛋白对BV-2细胞的生存活性没有影响(P均>0.05)。②细胞形态学改变:在较低浓度时(5~10μmol/L)淀粉样β蛋白1~42就可以使BV-2细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多数细胞聚集成团,有的胞体变得肥大,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有的胞体变为梭形,由胞体伸出一个或多个较长的枝状突起),与淀粉样β蛋白1~42孵育状态有关(37℃孵育5~7d时最为明显),而淀粉样β蛋白25~35无此作用。③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淀粉样β蛋白1~42与25~35均可以刺激BV-2细胞分泌,二者作用类似。20μmol/L淀粉样β蛋白作用6h后其水平升高,至12h达到高峰,约为对照组的3倍,此后逐渐下降(P<0.01)。当不同浓度淀粉样β蛋白作用12h时,淀粉样β蛋白为20μmol/L时在上清中可以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β明显增加,此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其分泌也逐渐增加,至60μmol/L时为对照组的5倍(P<0.01)。④白细胞介素6水平:各淀粉样β蛋白处理组细胞上清液均不能检测到其水平有明显变化。结论:淀粉样β蛋白对BV-2细胞的生存活性没有影响,淀粉样β蛋白可以激活BV-2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并释放炎性细胞因子,但二者的作用途径不同,形态学改变与淀粉样β蛋白片段及聚集状态均有关;而分泌白细胞介素1β与淀粉样β蛋白片段及聚集状态均无关,并且这种刺激作用具有时间以及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β淀粉样蛋白对小胶质细胞活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对小胶质细胞活性、形态学以及表达、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应用BV-2小胶质细胞作为体外小胶质细胞模型,观察加入不同浓度及不同聚集状态的Aβ1-42后细胞形态学改变,四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Aβ1-42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表达的影响,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IL-1β及IL-6水平。结果Aβ1-42对BV-2细胞的活性没有影响,在较低浓度就可使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与其聚集状态有关。Aβ1-42可使BV-2细胞释放IL-1β增加,并在mRNA水平以时间及剂量依赖方式进行调控,与Aβ聚集状态无关。而细胞IL-6表达及分泌均未检测到有明显变化。结论Aβ1-42可以激活BV-2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增加炎性细胞因子的IL-1β表达及分泌,但二者的作用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5.
Meynert底核 (nucleusbasalisofmeynert,nbM)为无名质最主要的神经元 ,又称无名质核。nbM形态学上分为前、中、后3个亚区 (nbMa、nbMi、nbMp) ,其细胞在整个基底前脑中最大并高度嗜铬 ,易于辨认。nbM神经元系中等大小多极细胞 ,直径为 2 0~ 4 0 μm ,胞浆尼氏体丰富 ,核周体浓染 ,核仁清晰可见。nbM接受来自杏仁核、丘脑下部、中脑脚间核以及其他脑干核团发生的多种纤维 ,然后弥漫的向某些大脑皮质区域 (特别是额、顶叶 )、脑干核团、杏仁核发出投射纤维。nbM神经元是投射到全部大脑皮质胆碱能神经支配的主要发源地 ,多数学者认为nbM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2-^18F-氟乙基)-甲氨基]-2-萘基}-亚乙基丙二氰(^18F-FDDNP)PET脑显像鉴别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aD)的价值。方法分别对9例AD、6例VaD及6例智能正常老年对照者(NC)进行^18F-FDDNPPET脑显像,受试者分别在药物注射后5、25、45min采集图像。结果AD患者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灰质核团3个时间段放射性清除情况与其他2组图像有明显的不同。药物注射5-45min后脑内放射性清除率:AD组(39%~45%),较NC组(55%~64%)明显减低(P〈0.05)。除外基底节区,VaD组(47%~59%)与N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8F-FDDNPPET脑显像在AD诊断及与VaD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 1( IL-1)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过度表达,并与其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综述了 IL-1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IL-1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相关性以及它介导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淀粉样β蛋白对小胶质细胞活性、形态学以及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炎性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提供体外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进行。应用BV-2胞作为体外小胶质细胞模型,加入不同浓度淀粉样β蛋白25-35或1-42(5,10,20,40,60μmol/L)及20μmol/L不同孵育状态(37℃孵育3,6,12,24h、3,5和7d)的淀粉样β蛋白25~35或1-42分别培养2—24h。四唑盐法检测淀粉样β蛋白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加入淀粉样β蛋白后BV-2胞上清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①细胞活性:淀粉样β蛋白对BV-2胞的生存活性没有影响(P均〉0.05)。②细胞形态学改变:在较低浓度时(5—10μmol/L)淀粉样β蛋白1-42就可以使BV-2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多数细胞聚集成团,有的胞体变得肥大,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有的胞体变为梭形,由胞体伸出一个或多个较长的枝状突起),与淀粉样β蛋白1-42孵育状态有关(37℃孵育5-7d时最为明显),而淀粉样β蛋白25—35无此作用。⑨白细胞介素1β平:淀粉样β蛋白1β水平:淀粉样β蛋白1-42与25~35均可以刺激BV-2胞分泌,二者作用类似。20μmol/L淀粉样β蛋白作用6h后其水平升高,至12h达到高峰,约为对照组的3倍,此后逐渐下降(P〈0.01)。当不同浓度淀粉样β蛋白作用12h时,淀粉样β蛋白为20μmol/L时在上清中可以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β显增加,此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其分泌也逐渐增加,至60μmol/L时为对照组的5倍(P〈0.01)。④白细胞介素6水平:各淀粉样β蛋白处理组细胞上清液均不能检测到其水平有明显变化。结论:淀粉样β蛋白对BV-2胞的生存活性没有影响,淀粉样β蛋白可以激活BV-2胞发生形态学改变并释放炎性细胞因子,但二者的作用途径不同,形态学改变与淀粉样β蛋白片段及聚集状态均有关;而分泌白细胞介素1β淀粉样β蛋白片段及聚集状态均无关,并且这种刺激作用具有时间以及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脑微出血(CMBs)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神经内科住院患者217例,年龄60~96岁,平均(81±6)岁。采用1.5T核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磁共振及三维梯度回波序列检查,记录CMBs病灶数。结果 CMBs总检出率为39.2%,随着年龄增长,CMBs检出率逐步增高,≥90岁可高达50%。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95%CI 1.202~2.322,P=0.014)、高血压(95%CI 1.143~4.927,P=0.020)和脑梗死病史(95%CI 1.108~4.439,P=0.024)与老年CMBs密切相关。结论≥60岁患者中,CMBs检出率接近40%,年龄、高血压及脑梗死病史是老年CMBs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吲哚美辛对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刺激小胶质细胞(MG)释放一氧化氮(N0)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高度纯化的BV-2小胶质细胞作为体外小胶质细胞模型,应用不同浓度吲哚美辛(10^-9、10^-8、10^-7、10^-6、10^-5mol/L)与20μmol/L Aβ1—42单独或同时培养12h,测定细胞上清NO含量及细胞iNOS活性;RT-PCR法测定BV-2细胞iNOS mRNA的表达。结果吲哚美辛单独作用对BV-2细胞产生NO、iNOS活性及iNOS mRNA表达无明显作用。Aβ1—42可以刺激产生NO、提高细胞iNOS酶活性、增加iNOS mRNA表达,这些作用均可被吲哚美辛所抑制,吲哚美辛浓度为10^-7~10^-5mol/L时抑制作用较为明显。结论在体外吲哚美辛可以降低Aβ1—42介导的BV-2细胞iNOS活性及iNOS mRNA表达,从而减少NO的产生,上述抑制作用可能参与了吲哚美辛在AD治疗中的神经元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