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 1994年 1月~ 2 0 0 1年 8月共收治氟乙酰胺中毒后受伤患者 2 3例 ,其中 10例将中毒误诊为颅脑损伤 ,误诊率 4 3 5 %。因中毒处理不及时 ,死亡 3例 ,病死率 30 %。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6例 ;年龄 1~ 4 2岁 ,平均 12岁。中毒方式均为自服或误服污染氟乙酰胺的食物。中毒后受伤史 :高空坠落伤 2例 ,行走跌伤 3例 ,乘坐交通工具过程中跌伤 5例。 10例均在受伤后 3小时内就诊 ,首诊均未考虑中毒。中毒至确诊时间 :6小时以内 4例 ,6小时以上 6例。1 2 临床表现  10例早期均有呕吐及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局部使用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入选6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及单纯介入组(C组),每组各20例。比较3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内分泌及并发症例数等。 结果A组术后1月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B及C组(P<0.05);A组术后第3天脑组织相对表观弥散系数明显高于B及C组,而术后1月最终脑体积明显低于B及C组;术后第1天3组间血清皮质醇含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神经介入联合局部使用地塞米松治疗可减轻AIS患者脑水肿并降低脑梗死体积,且不影响神经内分泌、不增加患者发生并发症风险,有助于改善AI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Th17/Treg细胞平衡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与意义.方法 收集73例动脉瘤破裂患者,比较术前、术后24、72 h及1周的Th细胞及胞内细胞因子介素-17(IL-17)、Treg及细胞因子介素-10(IL-10)的百分含量;并以未破裂的62例动脉瘤患者及6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标本对照.分析动脉瘤破裂患者出院时NIHSS、ADL及住院天数与Th17/Treg细胞平衡、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Th17及IL-17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且破裂组显著高于未破裂组;而Treg及TGF-β1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且破裂组显著低于未破裂组(均为P<0.05).与术前比较,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24 h的Th17及IL-17含量均显著升高,而Treg及TGF-β1均显著较低(P<0.05);术后72 h,动脉瘤破裂患者Th17及IL-17含量较术后24 h均回落,而Treg及TGF-β1上升(P<0.05);术后1周,动脉瘤破裂患者Th17及IL-17含量较术后72 h均明显回落,Treg和TGF-β1较术后72 h显著上升(P<0.05).动脉瘤破裂患者Th17、IL-17与NIHSS、住院天数呈正相关性,而与ADL呈负相关性;Treg、TGF-β1与NIHSS、住院天数呈负相关性,而与ADL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Th17过亢及Treg不足是颅内动脉瘤全身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特征,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检测两者及其细胞因子有助于评估动脉瘤破裂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脑疝患者外周血CD8+CD28-T细胞的动态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6例脑疝组(A组)患者外周血,以41例未出现脑疝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组)及32例健康人(C组)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CD28-T细胞及其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介素10(IL-10)百分含量。分别在伤后3 h、6 h及12 h观察A及B组患者外周血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变化。结果〓三组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总体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但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而A组上述三者均显著低于另外B及C组(P < 0.05)。B组患者在伤后3 h、6 h及12 h的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3 h、6 h及12 h的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均呈进行性下降,表现为任意两个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均显著低于B组(P < 0.05)。结论〓CD8+CD28-T细胞显著下降是脑疝患者的一个重要细胞免疫学特征,其伤后12h内进行性下降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67例经皮双针穿刺灌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方法.方法 67例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都行经皮双针穿刺改良生理盐水(N.S)持续灌洗引流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1~2 d复查CT,血肿腔缩小90%以上,除9例有颅内少量积气外,末见有脑损伤、脑梗塞、颅内血肿、颅内感染、肺部感染、静脉血检形成和其他并发症.术后1~4 d拔针,穿刺点一期愈合,痊愈出院,随防6~36 月末见复发.结论 经皮双针穿刺生理盐水持续灌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微创、简单、高效和并发症少的方法,但穿刺针需要作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特点和综合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并发MODS患者4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6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出现MODS 41例,其中死亡28例,病死率为68.3%。广泛的脑实质损伤,尤其脑干损伤、下丘脑损伤以及严重的合并伤是引起MODS的重要因素。重型颅脑损伤并发MODS越早、影响器官越多,病死率就越高。结论积极有效地缓解颅内高压,缓解脑干和下丘脑的继发性损害,重视对MODS的早期识别和防治,是提高颅脑损伤并发MODS的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的作用。方法收集自发性(A组)及外伤
性(B组)SAH患者各15例,并选取15例头痛查因而行腰穿最后被证实为非器质性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作为对照(C组)。使用
流式细胞术检测以上3 组外周血及脑脊液内Treg 及其胞内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百分含
量。比较自发性及外伤性SAH患者格拉斯哥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头痛视觉评分(VAS)及住院时间的差
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自发性SAH患者外周血及脑脊液内Treg、IL-10及TGF-β1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外伤性SAH组
及头痛对照组(P<0.05),但外伤性SAH组以上三者却与头痛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随着治疗的进展,SAH患者的
Treg含量呈进行性上升趋势,前2次腰穿两组患者脑脊液Treg含量存在统计学差异,以自发性SAH偏低(P<0.05),但第3及第4
次腰穿脑脊液的Treg 含量无组间差异,且第3 及第4 次腰穿的脑脊液Treg 含量明显高于第一及第二次(P<0.05);(3)自发性
SAH组的GCS、NIHSS、VAS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短于)外伤组;(4)相关性分析显示Treg、IL-10及TGF-β1三者当中的任意
一者与NIHSS、VAS及住院时间之间四者当中的任意一者呈负相关性,但与GCS呈显著正相关性(r绝对值均大于0.6,P均小于
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减少可能是自发性SAH的一个重要机制;该细胞含量越高,自发性SAH患者预后
越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中药大黄治疗急性肾衰竭(ARF)的机制。方法:观察组6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黄煎液,对照组50例患者单纯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一氧化氮含量(NO)的变化,同时观测颅内压(ICP)及肾功能等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CP、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而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cr为自变量,发现TNF—α及IL-6水平与Scr呈正相关性(r=0.881,P=0.020;r=0.925,P=0.008);NO与Scr呈负相关性(r=-949,P=-0.004)。结论:大黄可能是通过下调TNF—α及IL-6水平、提高NO含量,抑制肾小球及肾小管的炎性反应.从而发挥治疗ARF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h1类细胞因子在评价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疗效的作用。方法收集38例接受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集其静脉血及术中吸附的血肿,采用ELISA检测其内Th1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及γ干扰素(IFN-γ)和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及白介素10(IL-10)的含量。通过CT扫描测量血肿体积;通过NIHSS评分评价急诊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检测急诊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及皮质醇以判断患者的应激程度。同时选取38例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结果①急诊时手术组的IL-2及IFN-γ均显著高于保守组,但IL-4及IL-10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24h后,手术组患者的IL-2及IFN-γ显著低于急诊时(P<0.05),且IL-4及IL-10显著高于急诊时;治疗后24h保守组的IL-2及IFN-γ同样显著低于急诊时,但IL-4及IL-10与急诊时无统计学差异。③血清及血肿内IL-2及IFN-γ与血肿体积、皮质醇、中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均呈正相关性(r>0.05,P<0.05)。结论血清及血肿内Th1细胞因子IL-2及IFN-γ与出血量及应激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因此该类细胞因子可有效评价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术前给予立止血并双针穿刺微创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较大血肿的疗效.方法:收集高血压性脑出血且幕上血肿量在60~80 mL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及C共三组(分别为33、33及34例);A组术前给予立止血并双针穿刺微创引流术,B组给予双针穿刺但不给予术前止血,C组给予单针穿刺且不给予术前止血.结果:术后24 h复查CT发现A、B、C组分别有1、4、8例患者出现再出血,其出血量依次为A<B<C组;3组出血例数及再出血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44,0.028).术后1周3组分别有1、2及3例患者死亡,3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869).术后满1周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3组患者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2、0.022、0.041),且以A组改善最为明显.结论:术前给予立止血并双针穿刺可有效清除高血压性脑出血较大血肿,明显降低再出血的几率及出血量,有利于减轻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