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γ水平变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程度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SA)将动脉粥样硬化组134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45例进行比较.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PARγ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急性心肌梗塞组hs-CRP水平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升高(P<0.01),PPARγ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与PPARγ负相关(P<0.01).结论 hs-CRP和PPARγ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影响,且随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程度不同而变化,在临床上可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活动后胸痛15a,于2006年4月18日入院,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无不良嗜好,家族无特殊病史,心电图正常,心脏B超:LYEF67%,左室内经48mm。术前血管造影情况:左右冠脉同时造影,LM开口100%完全闭塞,RCA血管壁欠光滑,RCA提供侧支至LCX、LAD。  相似文献   
3.
罗莘  曾维理 《中外医疗》2009,28(5):88-88
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基础上,观察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Ii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在一般人群中比较常见,在健康人群中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而Brugada综合征(BrS)是一种离子通道异常的遗传性心律失常性疾病,在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情况下,BrS能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然而,有研究证实CRBBB可覆盖BrS,从而使这类情况的诊断更具挑战性。本文对CRBBB掩盖BrS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罗莘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9):155-155
患者,女,56岁,因反复胸闷、心悸、气促18年,双下肢浮肿1周,加重2小时,于2006年10月3日凌晨4:00时入院。患者于18年前开始出现胸闷、心悸、气促,时有双下肢浮肿,曾多次在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脏扩大,房颤,慢性心衰。本次于入院前1周双下肢浮肿明显加重,咳嗽,咳痰加重,2小时前呼吸急促,出冷汗,咳粉红色泡沫痰,急呼我院120车护送入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影响。方法接受PCI的29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缬沙坦160 mg(146例)和40 mg(146例)每日口服。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测定血清MCP-1和PPARγ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CP-1与PPARγ。随访6个月266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1)两组MCP-1水平术后24 h升高(均P<0.01),术后7 d低于术后24 h(P<0.01),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低于术前(P<0.01),高剂量组下降更显著(P<0.01)。(2)两组PPARγ水平术后24 h升高(P<0.01),术后7 d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进一步升高(P<0.01),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3)两组 MCP-1/PPARγ比值术后24 h升高(P<0.01),术后7 d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下降(P<0.01),高剂量组较低剂组下降更显著(P<0.01)。(4)支架再狭窄率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 ACS患者PCI使用大剂量缬沙坦促进MCP-1、MCP-1/PPARγ下降和PPARγ水平升高。缬沙坦升高PPARγ,抑制介入术后炎症反应,防治支架再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心衰患者血清IL-6水平的影响。方法100例心功能Ⅲ、Ⅳ级慢性心衰患者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氟伐他汀组(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观察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血清IL-6水平。另选5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氟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IL-6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著的下降,心衰患者血清IL-6水平较正常人健康明显升高。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氟伐他汀能降低慢性心衰患者血清IL-6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PCI术后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择PCI的冠心病患者196例,随机分为缬沙坦高剂量组(高剂量组)98例和缬沙坦低剂量组(低剂量组)98例;于术前、术后1、6d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ELISA法检测PPARγ和MMP-9水平。随访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与术前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术后1d的MMP-9、PPARγ、MMP-9/PPARγ比值明显升高(P<0.01);与术后1d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术后6d的MMP-9、MMP-9/PPARγ比值明显降低,PPARγ明显升高(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术后6d的MMP-9、MMP-9/PPARγ比值明显降低,PPARγ明显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PCI使用大剂量缬沙坦能促进MMP-9、MMP-9/PPARγ比值降低和PPARγ水平升高,抑制PCI术后炎性反应,预防支架再狭窄。  相似文献   
9.
罗莘 《当代医学》2013,(7):61-63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24例患者均为2005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且院前出现心脏骤停患者,随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与溶栓组各112例,介入组选择急诊介入治疗,溶栓组选择静脉溶栓治疗。结果两组心力衰竭、再次休克及诱发出血发生率均低于溶栓组,且具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严重心律失常均为再通后引发。介入组成功抢救93(83.04%)例,失败19(16.96%)例,总有效率为83.04%;溶栓组成功抢救63(56.25%)例,失败49(43.75%)例,总有效率为56.25%,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运用紧急介入治疗,疗效优越,且并发症明显降低,比溶栓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脉压变化特点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850名老年人包括住院门诊就诊者,将其脉压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60mmHg,60~80mmHg,80~100mmHg和〉100mmHg,分析各组血压指标特点及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随着收缩压的升高,脉压相应升高(P〈0.001)。脑卒中和冠心病患病率的增加与脉压的增高有关(P〈0.05)。结论:脉压反映老年人的血压变化特点,并与心脑血管理事倬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