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老年心肌梗死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心肌梗死而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28例老年患者,按是否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心衰组171例及非心衰组257例,按照NYHA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的心功能,比较各级CRP及NT-pro-BNP水平.结果:与非心衰组相比,心衰组体质分数(BMI)指数低、舒张压(SDP)压力低、收缩压(SBP)压力低、心率(HR)大、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大、左房内径大、左心射血分数(LVEF)小、CRP及NT-pro-BNP水平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NYHA心功能各级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NYHA心功能各级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CRP及NT-pro-BNP的水平有助于诊断老年心肌梗死伴慢性心力衰竭并对心力衰竭程度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2.
罗森华 《北方药学》2015,(2):109-11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内皮功能和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实施16个月后,通过检测CRP(C反应蛋白)、FIB(纤维蛋白原)、ET(内皮素)水平改变情况评价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通过测定sCD40L(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40)、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hs-CRP(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评价粥样斑块稳定性。结果:实验组血管内皮功能评定指标CRP、FIB、ET及斑块稳定性评价指标sCD40L、MMP-9、hs-CRP均明显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内皮功能,提高斑块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11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第一天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300mg,首剂口服,第二天起75 mg qd × 13d,低分子肝素钙4000Iu ih q12 h×7 d 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 两组同时酌情予降压、调控血糖、血脂、脱水及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80.6%)及总有效率(91.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有协同作用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改变及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0例、脑梗死患者124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48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患者颈动脉,诊断颈动脉斑块情况,并调查患者高血压病史。结果脑梗死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双侧斑块发生率分别为52.42%和66.66%,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患者的39.09%;脑梗死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80.65%和79.16%,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患者的55.45%;脑梗死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病程分别为(23.26±3.55)年和(19.31±3.87)年,均明显长于糖尿病患者的(10.21±2.11)年,且脑梗死组病程明显长于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高血压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相关因素,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究相关的危险性因素,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使用尿激酶溶栓的 AMI 患者86例,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是否开通分为开通组47例和未开通组39例,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以血管是否开通为因变量,对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 BMI、溶栓时间、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吸烟以及前壁相关性心肌梗死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相应的危险因素。结果:86例 AMI 溶栓患者中,47例血管成功开通。开通组和未开通组比较,前者的 BMI 较大、溶栓时间较短、糖尿病患病率较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较低、吸烟比例较高以及前壁相关性心肌梗死的比例较高。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溶栓时间〉5h、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非前壁相关性心肌梗死等4个因素均为血管开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基层医院接诊的 AMI 患者若合并糖尿病、既往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溶栓时间〉5 h 或心肌梗死部位为非前壁相关性心梗时,建议尽早转运至上级医院介入中心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研究早期药物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状的改善及心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8月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抑郁症状的患者84例,采取完全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肌梗死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西汀(百忧解)20mg,1次/日.连续用药1个月后观测两组患者抑郁症状改善及心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汉密斯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及心功能情况(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心肌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应用抗抑郁药物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抑郁症状以及心功能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老年人心衰的评估意义和血浆NT-ProBNP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对老年人心衰患者的NT-ProBNP(血浆氮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进行测定。方法: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取22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112例,分别对心脏彩超左室射血的分数值(LVEF)%和血浆NT-ProBNP浓度进行测定,同时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的血浆NT-ProBNP水平相比,心衰组较高,两组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NYHA分级和血浆BN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血浆NT-ProBNP水平会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而逐步增高;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左室射血的分数水平也会不断降低,两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来说,血浆NT-ProBNP的测定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患者再住院率及生存率的关系,探讨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5月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60岁以上)共192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适当的抗心力衰竭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情况;并根据NTproBNP水平由低至高将患者分为3组(A、B、C),随访两年,比较3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及生存率,研究NT-proBNP与患者再住院率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治疗前,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越高,其NT-proBNP水平越高,但经抗心力衰竭治疗后NT-proBN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A组低NT-proBNP水平患者的再住院率最低,生存率最高,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水平与患者的再住院率呈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生存率则呈负相关(P0.05)。结论 NT-proBNP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及生存率密切相关,能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及临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瑞舒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88例冠心病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次,每晚1次,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次,每晚1次,疗程均为1个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左室射血分数(LVE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hs-CRP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HDL-C、LVEF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更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对比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血脂指标,效果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