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疏肝、养心、健脾疗法对慢性应激大鼠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甘麦大枣组、四逆散组和四君子汤组,每组20只.采用长期高压恒流电刺激足底法制作慢性应激动物模型.运用自发活动和穿越实验以及悬尾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垂体、下丘脑和血浆中NGF水平.结果 ①与正常组[(1052.64±124.17)mm]比较,两模型组[(809.07±120.39)mm,(809.53±167.77)mm]和四君子汤组[(912.96±114.71)mm]大鼠的自发活动路程明显减少(P<0.01);两个中药组[(995.17±142.8)mm,(1092.58±272.62)mm]明显多于两模型组(P<0.01);②两模型组大鼠的穿越时间[(8.73±3.77)s,(8.07±3.16)s]明显减少(P<0.01);与两模型组比较,三个中药组穿越时间[(13.3±6.15)s,(12.19±5.11)s,(11.7±4.75)s]明显多于两模型组(P<0.01);③两模型组大鼠的站立次数[(4.79±3.47)次,(5.30±3.76)次]明显减少(P<0.01);三个中药组[(7.55±6.56)次,(8.12±4.99)次,(9.51±6.02)次]明显多于两模型组(P<0.05);④两模型组大鼠的悬尾不动时间[(83.42±29.18)s,(85.89±31.10)s]明显增多(P<0.01);与两模型组比较,三个中药组[(117.24±39.46)s,(121.87±39.88)s,(112.21±32.62)s]明显少于两模型组(P<0.01);⑤垂体中,甘麦大枣汤、四逆散以及四君子汤组NGF水平[(115.68±9.64)pg/mg,(209.63±17.44)pg/mg,(171.86±14.32)pg/mg]明显增加(P<0.01);下丘脑,四君子汤组[(12.02±11.43)pg/mg]与正常和模型Ⅱ组[(40.61±39.7)pg/mg,(39.46±31.88)pg/mg]相比NGF水平明显降低(P<0.05),四逆散组和甘麦大枣汤组[(7.53±9.16)pg/mg,(5.01±6.01)pg/mg]与正常组和模型Ⅰ、Ⅱ组相比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浆中NGF水平,模型Ⅰ、Ⅱ组[(33.27±27.16)pg/ml,(39.46±31.88)Pg/ml]分别与正常组[(97.87±11.58)pg/ml]相比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四君子汤组[(93.57±7.86)pg/ml]NGF水平明显增加(P<0.05),四逆散以及四君子汤组[(90.50±10.35)pg/ml,(89.71±7.25)pg/ml]NGF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但有增加的趋势.结论 中药养心安神的甘麦大枣汤、疏肝理气的四逆散以及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对内源性NGF的水平有调节作用,为中西医结合阐明药物作用和疾病发病机制以及改善慢性应激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罗德兵 《吉林医学》2014,(36):8059-8060
目的:探讨吸入用布地奈德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进行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吸入用布地奈德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41例,总有效率为9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例(6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气喘、咳嗽、肺鸣音、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于我科住院行胸腔闭式引流的76例胸腔积液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行常规胸腔穿刺引流的患者6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引流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2.1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2.26%,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效果优于常规胸腔穿刺引流且不良反应少,适于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