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陕西省大学生自恋人格、冒险行为和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恋人格问卷、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和创新行为量表对陕西省西安、宝鸡、咸阳3市5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自恋人格的显性权欲(t=3.788,P0.01)、显性优越感(t=3.997,P0.01)、隐性易感质(t=1.985,P0.05)、自我钦羡(t=2.627,P0.05)4个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冒险行为的叛逆因子(t=4.310,P0.01)、寻求刺激(t=2.081,P0.05)、鲁莽因子(t=2.118,P0.05)3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自恋人格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51,P0.01);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在自恋人格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7,P0.05)。(2)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冒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259,P0.01)、与创新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442,P0.01),冒险行为与创新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269,P0.01)。(3)自恋人格对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eta=0.399,F=63.921,P0.01),冒险行为对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166,F=37.232,P0.01)。(4)冒险行为在自恋人格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8%。结论陕西省大学生自恋人格、冒险行为与创新行为显著相关,冒险行为在自恋人格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之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计算机游戏与青少年友谊和自尊之间的关系,以便为青少年计算机游戏成瘾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计算机游戏调查问卷、需要调查表以及自尊量表等对青少年200名进行调查。结果计算机游戏与女生友谊无关,与男生友谊有关,“电子友谊”观在男性青少年中得到某些支持,但游戏并不导致社会隔绝;计算机游戏与女生自尊无关,但男生游戏频率与自尊呈负相关,游戏总量不影响青少年的自尊。结论计算机游戏对男女青少年友谊和自尊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生物学分析与创伤应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少数精神疾病状态之一.人们对心理社会应激源的情绪和神经生物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本文着重探讨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对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及随后的心理健康结果中潜在的个别差异的影响.从心理生物学角度对创伤和PTSD进行持续性研究将提高人们对心理社会应激源适应的理解,同时有助于人们治疗相关的心理和生理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学业成就归因量表与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陕西省某高校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身心耗竭得分在不同性别(t=-2.132,P0.05)、专业(t=3.572,P0.01)与年级(t=-6.558,P0.001)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文科高于理科,高年级组高于低年级组;大学生的学业疏离得分在不同专业上(t=3.158,P0.01)存在显著差异,文科高于理科;大学生的低成就感得分在专业(t=-3.686,P0.001)与年级(t=7.018,P0.001)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理科高于文科,低年级组学生高于高年级组学生;(2)大学生身心耗竭和学业疏离维度与学习成就归因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大学生低成就感维度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P0.01)。结论: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常听人说:现在世态复杂,想听真话太难了。的确如此,语言是很容易掺假和被伪装的,如何辨别出真话和慌话呢?那就是注意观察说话者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如果一个人同你说话时故意回避你的目光,那么他很可能对你隐瞒了什么。一个采取防卫、对抗姿态而又面带微笑的人或许是想以假笑来麻痹你,同时又盘算着如何拆你的台,就像莎上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的“一个人表面上笑眯  相似文献   
6.
预期,实际与回忆测验焦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预期、实际和回忆测验焦虑作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预期测验焦虑明显高于实际测验焦虑;(2)回忆测验焦虑与实际测验焦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先呈现想象指导语,会引起被试实际和回忆测验焦虑的增加;(4)女性比男性有较高的回忆测验焦虑;(5)正常条件下状态焦虑明显低于考试紧张条件下的测验焦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共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50例,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同时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共病危险因素。结果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关节炎危险因素为年龄,合并高血压危险因素为年龄及体质量,合并高血脂危险因素为病程,合并脂肪肝危险因素为年龄及体质量,合并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为年龄及ESR,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危险因素为年龄,合并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为病程,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病程及RF。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共病具有高发病率及广泛分布的特点,可与多种疾病共同存在,其共病危险因素不仅与年龄、性别、体质量等有关,同时还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自身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我国西藏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发病特点、受累器官、免疫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住院的SLE患者共70例,随机抽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SLE数据库中12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住院SLE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高原与平原地区SLE患者临床特点、受累器官、免疫学特点。结果: 西藏地区SLE患者男女比例1 :10.7,平原患者男女比例1 :11.0;高原患者发病年龄(33.2±11.4)岁,平原患者发病年龄(35.3±13.2)岁,两组发病年龄相当。首发临床症状方面,高原地区SLE患者以关节炎(78.6%)、脱发(55.7%)、颧部红斑(48.6%)为常见,其中关节炎、脱发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原组(P<0.05);高原地区SLE患者70%出现血液系统受累,与平原地区类似;狼疮肾炎及狼疮脑病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平原组(38.6% vs. 56.7%, 2.9% vs. 17.5%, P<0.05)。血清学方面,高原地区抗双链DNA(double-stranded DNA,dsDNA)抗体阳性率为57.1%,抗Smith(Sm)抗体(55.7%)、抗干燥综合征A(Sj?gren syndrome A, SSA)抗体(74.3%)、抗干燥综合征B(Sj?gren syndrome B, SSB)抗体(41.4%)及抗u1核糖核蛋白(u1-ribosenuclear protein,u1RNP)抗体(45.7%)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患者(P<0.05);分别有61.4%、38.6%的高原SLE患者出现补体C3、C4减低,显著低于平原患者(P<0.05)。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原组为12.19±5.58,平原组为12.69±7.28)。此外,西藏地区SLE患者合并陈旧结核或者活动结核病13例(18.6%),慢性乙型肝炎或携带者7例(10%)。高原组SLE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dihydroxy-vitamin D3, 25-OH-VD3)减低者少于平原组(76.7% vs. 90.0%,P=0.046),血清25-OH-VD3水平高原组为(31.14±18.74) nmol/L,平原组为(26.91±14.27) nmol/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 西藏地区SLE患者首发临床症状以关节炎、脱发、颧部红斑最为常见,其中关节炎、脱发发生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狼疮肾炎及狼疮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平原;多种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在年龄、性别构成、SLEDAI评分方面与平原地区类似,血清25-OH-VD3减低者平原组多于高原组,但25-OH-VD3水平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4岁儿童对分离焦虑与死亡焦虑的认知。方法 利用图画辅助程序对4.0名儿童进行了评定。结果 儿童可以区分死亡焦虑和分离焦虑;4岁儿童对不同焦虑情景的强度评定是不同的。结论 4岁儿童有焦虑,并且他们可以区分分离和死亡焦虑。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计算机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之一[1].它对青少年课堂学习、语言教学、友谊培养和疾病治疗等具有积极作用[2];但也易使青少年产生上瘾症、生理综合症、社会隔绝和攻击性行为,并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形成和发展[3,4].由于玩游戏可能产生因果作用,因而人们更多地关注它所产生的消极作用,笔者所要关注的是计算机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