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耳乳突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原因多是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中耳腔细菌感染引发中耳炎,进一步蔓延到乳突腔引发中耳乳突炎,表现为耳根部疼痛、头痛,或伴有外耳脓样分泌流出,多为一侧发病,MRI表现为中耳、乳突区的水肿.近几年,我们对高原反应、CO中毒患者头颅进行MRI扫描时发现,80%以上的患者双侧乳突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表现,现将收集的58例患者临床及MRI表现进行总结整理,旨在探讨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缪文捷  唐治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3):113-114
儿童椎间盘钙化比较少见,我院近来遇到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过程中,大部分患者能保持稳定情绪,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有关检查。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出现紧张、烦躁不安、手足出汗、心跳加快、胸闷、口干、有便意、头痛、头昏、疲乏、振颤等焦虑症状,甚至出现幽闭恐惧症状,造成MRI检查时间延长,成像效果不理想,甚至检查终止。笔者就MR/检查失败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东软CT-C3000 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评价其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对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缘、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7名患者均为单发肿瘤,6名患者肿瘤位于腮腺浅叶患者肿瘤紧邻包膜下,1名患者肿瘤位于腮腺深叶.7例肿瘤6例呈类圆形,直径多<3 cm;1例呈类椭圆形,均无分叶,肿瘤边缘均光滑.5例肿瘤内见囊变,其中2例肿瘤内见多个小囊变.增强扫描,动脉期,7例肿瘤均匀强化,其中2例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壁结节,壁结节呈中度强化(强化幅度30~40 Hu);5例瘤体实质部分呈中度强化(强化幅度为19~40 Hu),延迟扫描,壁结节及瘤体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强化幅度为40~72 Hu),强化呈持续渐进性.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特点为实质部分呈渐进性强化,肿瘤位于腮腺浅叶,紧邻薄膜,直径多<3 cm,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瘤体内常有囊变.  相似文献   
5.
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0年3月-2011年8月术中腰椎照片1870份,不用固定滤线珊摄影照片1050份,带滤线珊摄影照片820份,由一位副主任影像诊断医师,一位骨科临床主任医师对这两组照片进行影像质量评价,不用固定滤线珊摄影照片灰度比较大,但术中腰椎X线照片主要是看内固定位置,都符合诊断要求和临床术中对照片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once imaging,MRI)是一种安全又比较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因其具有鲜明的软组织对比、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的优势,以及无骨骼伪影干扰和血管流空效应等特性[1],特别是没有电离辐射,对小儿患者来说是尤为重要.儿童有特定生理特点,不易配合检查,而低场MRI检查需要相对较长时间,因此临床上需要特别关注.本文就我院低场MRI下小儿头颅检查进行个人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医学生成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医学专门人才。临床教学是培养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结合我院放射影像科临床教学与管理情况,对临床教学的教学组织、内容安排进行探索,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加上影像检查在临床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临床医生越来越依附于影像,因此,接受X线检查的儿童人数也越来越多.儿童接受的X线检查包括:透视、拍片、CT及造影检查.目前儿科CT检查大约占日常调查的10%[1].X线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对人体(尤其是对儿童)的损害,如:可使婴幼儿智力下降,生长迟缓,有诱发白血病及癌症的危险等,所以探讨儿童X线检查防护问题将更加重要.现将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粗浅见解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药物组合灌注治疗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方法按就诊时间的前后随机将患者分成A、B、C3组各20髋,经皮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髋股骨头供血动脉旋股内动脉、旋骨外动脉、闭孔动脉血管,A组灌注药物:罂粟碱30~120mg+尿激酶30-60万 U+山莨菪碱20—60mg+丹参注射液30~60ml;B组灌注药物:罂粟碱30~120mg+川芎嗪注射液60~100ml+山莨菪碱20~60mg+丹参注射液30~60ml+低分子右旋糖苷60~120ml;C组灌注药物:罂粟碱30~120mg+红花注射液20—60ml+山莨菪碱20~60mg+路路通注射液20~60ml。每髋灌注治疗2—3次,第二次与第一次间隔2周,第三次与第二次间隔3个月,同时外敷消定膏(本院自制药,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损伤散(本院自制药,主要功效为舒筋活血、消瘀止痛)3个月,跟踪观察6个月至2年,就患髋疼痛和功能改善、血管数目变化、X线病变变化、同位素扫描变化对比分析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髋疼痛和功能受限均得到改善,血管增多,囊变区缩小,骨质修复,但B组明显优于A、C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介入灌注能提高治疗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优良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