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8篇
神经病学   89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静脉窦高压致硬膜血管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鼠静脉窦高压后硬膜血管变化及其静脉窦高压在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体重200~250g的SD雄性大鼠110只,随机分为静脉窦高压组(85只)和假手术组(25只),将静脉窦高压组85只大鼠闭塞左侧横窦和上矢状窦前1/3,并吻合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制成静脉窦高压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单纯解剖相应的颈部血管和硬脑膜窦,但不行吻合或闭塞。术后90d,随机取7只静脉窦高压组大鼠和5只假手术组大鼠,行硬脑膜血管明胶墨汁灌注,观察硬膜血管的状况。结果术后90d静脉窦高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硬膜血管数分别为(10.7±1.5)条/mm,(10.3±0.6)条/mm,差异无显著性。在静脉窦高压组中1只大鼠有硬脑膜动静脉瘘,其形态和结构与生理性动静脉短路类似。结论大鼠静脉窦高压一段时间后,颅内硬膜血管无明显增生。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形成很可能是由动静脉间的短路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2.
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可以安全及时有效地救治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4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结果 24例患者成功置入27枚自膨支架、26个颈动脉保护伞,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于双侧颈内动脉各置入1枚支架.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87.2%(70%~99%)降低到4.3(0%~15%).回收的过滤伞中12个发现组织碎片(4602%).8例患者(33.3%)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出现迷走兴奋引发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其中2例患者持续3~5天,经对症处理全部缓解.1~31个月临床中短期随访21例,平均随访22个月,2例失访.1例患者手术后26小时死于急性心梗;1例患者手术后36小时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1小时,经对症处理缓解;1例患者出现小卒中;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1例患者中19例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占90.5%,2例部分缓解.随访21例支架全部开通良好,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保护伞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分叉处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决定了该处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发生的部位,造成管径的狭窄而导致脑组织远端血流动力学性梗死。另外,沿颈动脉球内侧壁的血流保持层流,有着很高的流速和很强的剪切力,而其外侧壁处血流的分离、停滞、湍流和复杂震荡的剪切力都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脱落。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卒中发生的10%~20%),对其治疗是多年来受全球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9岁。主因“反复眩晕发作半个月,加重2d”于2009年6月18日入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半个月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性眩晕、呕吐、伴视物成双,进食水呛咳,每次持续10~20min后缓解,共发作3次。  相似文献   
6.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7~29个月,平均23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10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切割治疗,另有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万~290万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万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6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回顾文献,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2%,死亡率为5%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3%,病死率为3.8%。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与单一血管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27,P>0.05)。 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基底动脉不同部位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情况,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92例经DSA证实的慢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的患者,评估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近期临床并发症及中、远期疗效,比较基底动脉中1/3段和下1/3段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球囊扩张支架和Wings...  相似文献   
8.
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SSST)大鼠模型,观察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方法取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45只;模型组采用上矢状窦局部置管并注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建立大鼠SSST模型;对照组采用上矢状窦三氯化铁滤纸贴敷法建立SSST模型。两组于手术后24h行MRI及MR静脉造影(MRV),确定造模是否成功。模型成功后,分别于1、2、3、4周行MRI、MRV,观察上矢状窦再通情况及脑组织改变;取大鼠上矢状窦顶叶皮质脑组织标本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模型成功41只,成功率为91%;总再通率为10%;对照组模型成功34只,成功率为75%,总再通率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水肿及梗死较对照组明显,而内皮细胞损伤较对照组轻微。结论改良法建立的大鼠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模型成功率高、稳定和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9.
心房黏液瘤合并多发脑动脉瘤一例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患者 女,19岁,于2004年5月在情绪激动后出现发作性抽搐,口吐白沫,跌倒在地,四肢强直,双侧上肢屈曲,约2-3min后缓解,发作间歇不能言语,发作时无意识丧失,抽搐发作频繁,每天十几次至几十次,追问病史,患者曾于2002年4月于运动中突然意识丧失,约20min后缓解,意识恢复后,左侧口角下垂,右侧肢体无力。送至当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SolitaireTM支架机械取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连续入组的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均使用SolitaireTM支架设备进行机械取栓治疗分析支架,分析取栓治疗的再通率及并发症,评估治疗90 d临床预后,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机械取栓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58.6±8.4)岁,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位数25.5分(21.3,29.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中位数8分(6.0,9.8),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中位数5分(5.0,5.0)。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3或2b级]28例(93.3%),6例(20.0%)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9例(30.0%)患者预后良好(m RS 0~2分)。9例死亡,死亡率为30.0%(9/30)。术前患者意识不清(P=0.014)及m RS评分较高(P=0.020)与不良预后(m RS2分)相关。结论使用SolitaireTM支架进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机械取栓,有较高的再通率,能够改善功能性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