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2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脐带血培养研究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病率,将为防治人类遗传性疾病、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和优生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1969年,sergovich 等首先报告了英国新生儿群体的染色体调查结果,以后美、英苏、丹麦、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学者先后对本国新生儿群体进行了调查,共调查新生儿52261人,发现染色体异常者311人(0.6%)  相似文献   
2.
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其产物斑点杂交技术,对29例复发尖锐湿疣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相关序列进行检测和分型,结果显示复发尖锐湿疣中:HPV6:65.5%,HPV11:24.1%,HPV16:31.0%,HPV6/11:13.8%,HPV6/16:10.4%,HPV18未检测出来,所用探针以外的型别:3.4%。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我室提取的人胚小分子物质对~(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血象及骨髓恢复作用的初步报告。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 动物来自本校动物所BALB/c小鼠94只,体重10~18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A组为实验组30只;B组:为实验对照组34只;C组:为空白对照组30只。 1.2 人胚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4.
人白细胞介素-3突变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hIL-3cDNA,获得hIL-3蛋白,拟对天然型hIL-3进行构建以获得新的突变体,同时进行了活性测定,以便深入了解hIL-3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PCR技术对天然型hIL-3 N末端第3位蛋氨酸(Met3)和C末端第17位蛋氨酸(Lys116)进行定点突变,获得突变体MhIL-3和MVhIL-3。结果:经Suger双脱氧法测序证实突变体MhIL-3cD  相似文献   
5.
我们将带凝血Ⅸ因子基因cDNA的pKG_5-Ⅸ裸DNA直接注入小鼠骨骼肌内,注射后第14天取小鼠血分离血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中能清晰地看到一与凝血因子ⅨcDNA表达相关的特定蛋白带,进一步的实验WesternBlot、ELISA及一期法有力地证实了SDS-PAGE结果,人FⅨ基因转移小鼠出现55kD特异带与人FⅨ相符,即证明它确系人FⅨ。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GM-CSF基因治疗的可行性,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将小鼠GM-CSF cDNA逆转录病毒pLXSN/GM转染病毒包装细胞PA317,然后感染富含造血干、祖细胞群体,经含G418的体外半固体造血祖细胞培养,表现出较多的G418抗性CFU-GM生成,用PCR和Southem Blot方法分别检测出转化细胞基因组中整合有Neo~R基因和GM-CSF cDNA,原位杂交显示转化细胞有较强的GM-CSF mRNA表达,在Dexter培养中,GM-CSF修饰组的成熟非粘附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GM-CSF重组逆转录病毒成功地转入造血祖细胞并获得了表达,为下一步体内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多个细胞因子基因的克隆,人们提出了供细胞因子的基因治疗的设想,以期为肿瘤、老年性痴呆、严重的造血功能障碍等这样一类难治疾病的治疗另辟蹊径。为改善放射损伤小鼠受抑制的造血功能,我们采用基因治疗的方法,将小鼠IL-3基因cDNA与逆转录病毒载体重组,转染包装细胞PA317,用其分泌的含IL-3cDNA的复制缺陷逆转录病毒感染、转化NIH3T3细胞,从中筛选可在体外分泌IL-3的克隆,将可分泌IL-3的细胞种植到放射损伤小鼠体内后发现:受体小鼠血清中检出了IL-3的活性;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至55万/mm3,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肝、脾脏内有大量各个分化阶段的中性粒细胞。这些结果表明:可以利用基因治疗技术,在体内表达IL-3,改善机体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羊胎盘免疫调节因子(GPIF)对BALB/c小鼠T淋巴细胞共刺激表面抗原分子表达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探讨羊胎盘免疫调节因子免疫促进作用机理。方法: 60Coγ-ray辐射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连续7 d腹腔注射GPIF,流式细胞分析术分析BALB/c小鼠脾细胞表达CD28+、CD152+单阳性细胞百分率,表达CD4+CD28+、CD8+CD28+、CD4+CD152+、CD8+CD152+双阳性细胞百分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2、IFN-γ分泌水平。结果: 羊胎盘免疫调节因子显著提高免疫损伤小鼠脾淋巴细胞CD28+、CD4+CD28+、CD8+CD28+阳性细胞百分率(P<0.05,P<0.01),降低CD152+、CD4+CD152+阳性细胞百分率(P<0.05,P<0.01),提高小鼠血清IL-2、IFN-γ分泌水平(P<0.01)。结论: 羊胎盘免疫调节因子的免疫促进作用与其调节T淋巴细胞CD28、CD152共刺激分子通路的活化信号传递,降低T淋巴细胞的功能抑制,促进T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关。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IFN-γ,参与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网络调节。  相似文献   
9.
避孕药醋炔诺酮肟对果蝇的致畸性和致突变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果蝇致畸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和果蝇非整倍体试验对避孕药醋炔诺酮肟进行致畸和致突变性研究。结果表明当醋炔诺酮肟在浓度分别为5mg/ml和50mg/ml时,不引起果蝇致畸率和伴性隐性致死率升高。但在50mg/ml浓度时可引起果蝇非整倍体频率上升,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治疗的可能性,将小鼠GM-CSFcDNA重组于缺陷型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重组质粒转染病毒包装细胞PA317,经G418筛选,用其抗性克隆培养上清液感染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筛选出抗G418的转化细胞克隆,用PCR和Southernblot证明转化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NeoR基因和GM-CSF基因,原位杂交显示转化细胞有较强的GM-CSFmRNA表达,用骨髓细胞增殖法和CFU-GM检测也表明转化细胞分泌有较多的GM-CSF,该研究为下一步在动物体内进行GM-CSF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