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综合类   1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给临床心脏术后监测心淋巴管损伤程度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供参考指标,以手术方法阻断羊心淋巴流并对其血清相关成份进行了测定。实验发现,实验组术后谷草转氨酶(SGOT)、谷丙转氨酶(SGP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SGOT增高最为明显,术前均值为47.53U,术后2天增至104.20U,高峰出现时间最早,多在术后24小时。血清离子改变中低钾最为突出,血钾在术后2天明显降低(P<0.01),术后7天逐渐恢复,术后14天恢复至术前水平。血清蛋白改变以球蛋白降低、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升高为主。提示心淋巴循环郁滞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和结构的改变。不同酶活性的变化对郁滞的敏感度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应用酶组织化学的方法对非肥胖型糖尿病(non-obesediabetic,NOD)小鼠胰腺淋巴管的分布及微细结构进行了光镜及电镜观察。5′-核苷酸酶(5′-Nase)阳性小叶间淋巴管具有明显的神经支配和丰富的瓣膜,分布于整个胰腺。小叶内毛细淋巴管虽有典型的结构特征,如不规则的管腔、极薄的管壁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独特连接方式(端端、重叠与指状突起连接),但数量很少,其分布相对独立于毛细血管(碱性磷酸酶,即ALPase阳性)。胰岛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出现在生后4~5周,并开始于近血管或淋巴管一侧。糖尿病发病后,血糖浓度在短期内急剧上升,胰岛由严重的淋巴细胞浸润转化为β细胞脱颗粒及坏死。淋巴管内一般充满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内小泡明显增多,并有广泛的细胞质突起。其开放性细胞间连接均匀地附着有5-Nase反应颗粒,形成了相当大的细胞间通路(500~1500nm),可见细胞或纤维碎片从组织间隙经此进入淋巴管腔。结果提示,糖尿病胰腺的淋巴管对浸润的淋巴细胞、坏死的细胞成分和某些溶质等的转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100具尸体观察结果,将腹腔动脉分为6个型:(1)胃肝脾动脉干型93例(93.0±2.55%);(2)肝脾动脉干型4例(4.0±1.96%);(3)胃脾动脉干型1例(1.0±0.99%);(4)胃肝动脉干型1例(1.0±0.99%);(5)腹腔动脉与其它动脉共干型1例(1.0±0.99%);(6)腹腔动脉缺如型,未发现。腹腔动脉起始部位高度以第十二胸椎中部至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椎间盘水平者最多。腹腔动脉发自腹主动脉的左前壁和前壁者最多见。腹腔动脉的长度:男性为19.00±1.08mm,女性为17.56±1.39mm。腹腔动脉起始处管径:男性为7.76±0.32mm,女性为7.72±0.46mm。二者性差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早期慢性淋巴水肿一般发生在术后4~6月内,常为进行性的,逐渐变硬,并不再消退。为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用动物形成后肢梗阻性淋巴水肿,成功率达88.89%。实验侧淋巴管造影示淋巴管阻塞早期主要是渗出性改变,晚期出现广泛的扩张、走行迂曲、皮肤逆流。对照侧淋巴管压低于同侧静脉压,实验侧淋巴管压高于同侧静脉压和对照侧淋巴管压。因此,在临床上确定淋巴管阻塞的位置和寻找功能性淋巴管是应用显微外科治疗淋巴水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40例丝虫性乳糜尿患者进行了淋巴管压力测定,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一、病人取仰卧位,测压侧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取半屈位。测压侧的足背常规皮肤消毒,然后盖以无菌巾。二、用2ml 的针管抽取0.5~1ml 亚甲蓝和0.3~0.5ml 1%普鲁卡因使之混合,在1、2和2、3趾蹼间隙皮下注射各0.2~0.3ml,使足背淋巴管显色,便于辨认寻找。  相似文献   
6.
用甲醛固定成人尸体28具,测量了输尿管的长度和各段的管径。输尿管外径最细的部位是腰段,其次是近膀胱壁处;外径最大的部位是盆段,其次是越过髂血管处。输尿管全长按其管径大小并无明显的三个狭窄。  相似文献   
7.
羊心淋巴流阻断后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对65例成人尸体第3腰椎横突尖端测量结果表明,第3腰椎横突中最长,平均长度是4.85±0.50cm(3.10~5.10cm),第3腰椎横突尖端可通过自身比例法和体表投影法确定在体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腹膜毛细淋巴管网的形态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瑞成  三浦真弘  下田浩  加藤征治 《解剖学报》2001,32(3):233-237,T007,T008
目的:探讨腹膜淋巴管的形态特征,为研究内皮和间皮细胞的物质转运机理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用酶组织染色法观察了猴腹膜毛细淋巴管网的分布及其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腹膜毛细淋巴管有丰富的网状连接、显著的瓣样结构和大量盲端,管径变化较大(约40-120μm)管腔极不规则。淋巴管周围结缔组织稀疏,并常见到内皮细胞与覆盖其表面的间皮细胞直接相贴。网膜和系膜内可见由大量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构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乳斑。起于乳斑的淋巴管与间皮细胞之间缺乏基底膜。膈腹膜小孔的边缘附着有大量的细纤维成分,形成小孔的间皮细胞与其面的淋巴管窦均有较强的5‘-Nase酶活性。结论:腹膜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及结构显示出明显的部位差异,其内皮细胞与间皮细胞间有密切的形态学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