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联合盐酸莫雷西嗪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02例,根据用药的差别分为对照组(101例)和治疗组(101例)。对照组口服盐酸莫雷西嗪片,15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1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和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5.15%,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7.0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程每5分钟NN节段的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ANN)、全程连续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全程相邻RR之差的均方根(RMSSD)值均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组患者SDANN、SDNN、RMSSD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素-α(TFN-α)、白细胞介素-6(IL-6)、B型利钠肽(BN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这些血清学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联合盐酸莫雷西嗪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率变异性,降低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评估先天性心脏病(CHD)并发肺动脉高压(PAH)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9例CHD并发PAH患者进行门诊随访4. 4年,均进行血清胱抑素C检测。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成人CHD并发PAH死亡的预测因子。结果:59例患者中12例(20%)死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D并发PAH患者死亡率的显著决定因素有血清胱抑素C(OR=1. 637,P 0. 01)、血肌酐(OR=1. 412,P 0. 01)、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OR=4. 030,P 0. 01),6min步行试验(OR=1. 350,P 0. 05)和三尖瓣环运动位移(TAPSE)(OR=1. 397,P 0. 01)。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胱抑素C与死亡密切相关(OR=1. 637,P 0. 01)。结论:血清胱抑素C对CHD并发PAH患者的不良预后(死亡)有一定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胱抑素C对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长期死亡率和临床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在门诊就诊的59名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CHD)患者(平均年龄42±13岁,男性25例),均进行胱抑素C检测。临床事件包括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加重,心力衰竭恶化,咯血和心律失常及其他。使用Cox回归来确定死亡率和临床事件的预测因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4年,其中12例(20%)患者死亡。使用单变量Cox回归分析,PAH-CHD死亡率的显著决定因素是胱抑素C(HR1.3,p<0.001),血肌酐(HR1.2,p<0.001),NT-proBNP(HR2.0,p=0.012),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HR 1.9,p=0.005),6分钟步行试验(HR 0.8,p=0.044)和三尖瓣环运动位移(TAPSE)(HR:0.8,p<0.001)。当在多变量分析中校准NT-proBNP或肾小球滤过率时,胱抑素C仍然可预测死亡率。结论:血清胱抑素C是一种新型心脏生物标志物,可预测PAH-CHD患者的长期死亡率和临床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尿酸(UA)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80d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心内科、医疗保健中心住院诊治的ACS患者1548例,入院时收集血液样本测UA浓度。根据UA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UA水平与ACS患者临床结果的关系。结果总研究对象1548例,新发ACS1197例,其中院内死亡29例(28例是院内新发ACS死亡),失访88例,最终有180d随访结果的为1431例,其中新发ACS患者1088例。将UA作为变量,UA>357滋mol/L,能明显增加总体人群和新发ACS人群的院内死亡风险(均P<0.01),校正相关变量(模型1、模型2)后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院内死亡患者的UA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呈正相关(r=0.41,P<0.05),而180d存活患者和出院后死亡患者UA与CRP水平均无相关性(r=0.045、0.048,均P>0.05)。结论在ACS患者中,UA水平高于357滋mol/L与院内死亡率相关。  相似文献   
5.
探究miRNA-497在麝香保心丸治疗AMI后心室重构中作用。将SD大鼠9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iRNA-497激动剂+麝香保心丸组、麝香保心丸组、miRNA-497抑制剂+麝香保心丸组、miRNA-497抑制剂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仅分离前室间支,不结扎,其余各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备AMI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干预。6周后,miRNA-497激动剂+麝香保心丸组大鼠一般情况、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LV+dp/dtmax)、左室收缩末压(LVESP)、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LV-dp/dtmax)、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凋亡率较模型组无明显改善,麝香保心丸组、miRNA-497抑制剂+麝香保心丸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有显著改善。麝香保心丸可能通过抑制miRNA-497表达而改善大鼠AMI后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C1q、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于海南省人民医院的113例CHD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另选取同期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小于50%的非CHD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TRP1和C1q水平,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CHD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TC、LDL-C、FB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清C1q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CTRP1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糖尿病、TC≥4.32 mmol/L、LDL-C≥2.52 mmol/L,C1q≤172.37ng/L,CTRP1≥8.28 ng/L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HDL-C≥1.10 mmol/L是冠心病发病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血清C1q、CTRP1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治及预后判断的定期筛选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翟鑫  管频  江帆  冯光球  陈娟  曾敏  钟春荣  吴从印  符武岛 《重庆医学》2021,50(15):2539-2543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AD)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脂代谢指标及脂联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T2MD合并CAD患者72例(T2DM并CAD组)、T2DM患者71例(T2DM组)、CAD患者36例(CAD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健康组),比较4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及脂联素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HOMA-IR的相关性.结果 T2DM并CAD组患者FBG、FINS、TG、FFA水平及HOMA-IR明显高于其他3组,HDL-C和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T2DM并CAD组中HOMA-IR≥2.69者比例(81.94%)高于T2DM组(71.83%).T2DM并CAD组和T2DM组中HOMA-IR≥2.69的患者FFA水平明显高于同组HOMA-IR<2.69者(P<0.05).T2DM并CAD组中HOMA-IR≥2.69的患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同组HOMA-IR<2.69者(P<0.05).HO-MA-IR与TG(r=0.404,P<0.001)、FFA(r=0.480,P<0.001)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r=-0.382,P<0.001)、脂联素(r=-0.300,P<0.001)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T2DM合并CAD患者胰岛素抵抗与TG、FFA、HDL-C及脂联素存在相关性,对了解患者病情、指导临床防治CAD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eAg血清学转换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停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HBeAg阳性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CHB患者,疗程至少1年的停药患者,于基线、治疗后每个月、HBV DNA转阴后每3个月检测ALT,HBV DNA,HBeAg和抗-HBe。停药后继续随访至少6个月,观察停药后复发情况。分析停药时是否发生HBeAg消失/转换对复发的影响;比较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后巩固治疗≤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三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 60例患者中,60%(36例)的患者在停药后6个月内复发。8例患者未发生HBeAg消失(A组),停药后4个月内100%复发;6例患者发生HBeAg消失,但无抗-HBe(B组),停药后6个月内83.3%(5例)复发;46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C组),停药后6个月内50%(23例)复发,χ2=11.585,P=0.003,A组与C组相比,χ2=6.84,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C组相比,χ2=1.333,P=0.248,χ2=2.327,P=0.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抗-HBe血清转换后继续用药≤12个月(11例)、12~24个月(23例)、〉24个月(C组12例),停药后6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100%(11例)、47.8%(11例)、8.3%(1例),χ2=19.377,P=0.000,A组与B组、C组相比,χ2=8.609,P=0.003,χ2=19.326,P=0.000,B组与C组相比,χ2=5.303,P=0.027,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血清学转换是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终点的基本指标,HBeAg/抗-HBe血清转换后治疗≤12个月仍有较高的复发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继续治疗〉24个月有望获得持久的病毒学应答,但对停药患者6个月内应密切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及性别差异与无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CAC)的相关性。方法:评估456例无CKD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平均年龄(61±13)岁,其中女性191例(42%)。CAC的严重程度采用AgtSton评分,并通过256排CT扫描获取。根据Agatston评分将CAC患者分为3组:轻度(0~9分)、中度(10~399分)和重度(≥400分)。结果:血清胱抑素C水平随着女性CAC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男性患者中不明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在女性患者中,区分严重CAC的胱抑素C截点值为0.97 mg/L,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77%(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0.62~0.86,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男性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严重CAC无关,但在女性患者中有明显的相关性(OR=7.80,胱抑素C≥0.97 mg/L,95%CI:1.76~34.60,P0.01)。结论:无CKD的女性患者中较高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较严重的CAC相关,血清胱抑素C有助于识别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