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戊型肝炎散发于世界各地,多为急性自限性疾病,但近年来不断有文献报道在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和放化疗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发现基因3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戊型肝炎慢性化疾病,其临床表现类似急性戊型肝炎,但症状及肝功能损伤均较轻.目前研究发现,人群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肝炎慢性化的机制主要包括宿主因素和病毒因素.此文就慢性戊型肝炎的定义、临床表现、患者特征、感染慢性化的病毒因素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类乙肝核心抗原重组质粒pEGFP-N1/CpG-HBcAg(ISS)转染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诱导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CpG-HBcAg(ISSa,c),将其转染人外周血来源DC,用培养上清诱导HepG2的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已转染DC表面CD80和CD86的表达,检测培养上清诱导HepG2凋亡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转染后DC培养上清的IFN-γ、IL-2、IL-12、IL-4和IL-10的水平。结果:pEGFP-N1/CpG-HBcAg(ISSa)转染DC表面CD80和CD86的表达均有明显升高(P0.01)。转染后上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12的表达增强(P0.01),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下降(P0.05),pEGFP-N1/CpG-HBcAg(ISSa)组培养上清对HepG2细胞具有促凋亡作用,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HepG2细胞在诱导后24小时凋亡率达到最大,为18.4%。结论:重组质粒pEGFP-N1/CpG-HBcAg(ISSa)转染培养上清能明显促进肝癌细胞株HepG2的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化学的方法降解HBV DNA的可能性.方法:将HBV DNA阳性血清40例分为亚甲蓝超声化学组(MB-S组)、单纯超声组、单纯亚甲蓝组、对照组4组,每组各10例,分别予以相应的处理,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HBV DNA降解情况.结果:MB-S组HBV DNA含量下降明显,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MB-S法可以降解HBV DNA,这一新技术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表达Ⅰ型HEV ORF3-pEGFPN1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质粒稳定转染的LO2细胞系.方法:从猕猴胆汁提取RNA,利用RT-PCR及PCR技术从HEV基因组中扩增出ORF3基因片断,EcoR Ⅰ/BamH Ⅰ双酶切后连接到经同样酶切的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转化DH5a菌株感受细胞,获得阳性重组质粒ORF3-pEGFPN1.将阳性克隆用脂质体法转染LO2细胞系,G418筛选抗性克隆,SDS-PAGE、Western blot 分析鉴定ORF3-pEGFPN1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真核表达质粒转染LO2细胞,SDS-PAGE显示在39.8kD左右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Western blot在39.8kD左右有一条强的棕色条带.结论:成功构建ORF3-pEGFPN1真核表达质粒,能在LO2细胞表达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谌洁  章述军 《重庆医学》2024,(7):1074-1079
胆汁淤积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候群,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肝外胆汁淤积(EHC)及肝内胆汁淤积(IHC)。EHC主要由炎性水肿、结石、肿瘤及蛔虫等因素所致的胆道梗阻引起,而IHC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IHC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在内的原发性IHC,以及由酒精性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引起的继发性IHC。本文主要总结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旨在为该病的科研及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质粒pZeoSV2(+)/CpG-HBcAg(ISS)对Balb/c小鼠免疫的作用。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ZeoSV2(+)/CpG-HBcAg(ISSb,ISSc),将其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HBcAb、IFN-γ、IL-2、IL-12、IL-4和IL-10的含量。结果 pZeoSV2(+)/CpG-HBcAg(ISSb,ISSc)重组质粒均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HBcAb,pZeoSV2(+)/CpG-HBcAg(ISSb)组较pZeoSV2(+)/CpG-HBcAg(ISSc)组产生的抗-HBc效价显著增高(P<0.01),且其免疫Balb/c小鼠后能使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12的表达增强,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产生。结论 pZeoSV2(+)/CpG-HBcAg(ISSb,ISSc)重组质粒对小鼠HBcAb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含CpG-HBcAg(ISSb)的重组质粒能够明显增强小鼠血清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和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体内人腺病毒5型(Ad Hu5)、26型(Ad Hu26)和黑猩猩腺病毒68型(Ad C68)中和抗体的流行率,为这2种疾病开发安全有效的生物治疗载体提供依据。方法:我们收集196份CHB患者的血清和193份PLC患者的血清,通过腺病毒中和实验检测血清中Ad Hu5、Ad Hu26和Ad C68的中和抗体。结果:在CHB患者中Ad Hu5、Ad Hu26和Ad C68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4.7%、58.2%及39.8%;在PLC患者中Ad Hu5、Ad Hu26和Ad C68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5.1%、66.8%及32.1%。结论:本次实验显示3种腺病毒中和抗体的流行率和抗体滴度都以Ad C68的最低,故其作为CHB和PLC的生物治疗载体较Ad Hu5与Ad Hu26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ginsenoside,Rg1)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改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2只健康成年C57/BL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Rg1低剂量组、Rg1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9只小鼠,其余小组每组各8只小鼠。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持续喂养16周。16周后,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0.9%生理盐水20 mL/(kg·d)灌胃,Rg1低剂量组给予人参皂苷Rg1 20 mg/(kg·d)灌胃,Rg1高剂量组给予人参皂苷Rg1 40 mg/(kg·d)灌胃,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150 mg/(kg·d)灌胃。持续治疗4周后采集各组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观察各组肝组织病理学形态,测定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醇(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的含量及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与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g1低、高剂量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分别为(41.87±10.64)、(43.46±13.84)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分别为(159.56±21.29)、(159.56±25.01)U/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分别为(0.69±0.15)、(0.75±0.12)U/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1,P=0.010,P=0.000),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P=0.000)。Rg1能降低FFA,MDA含量,提高SOD活力(均P=0.000)。Rg1能下调GRP78、CHOP、Caspase12、NLRP3、IL-1β蛋白的表达(P=0.000,P=0.003)。结论:Rg1可能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ERS相关分子及炎症小体活化来改善NAFLD。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Google、百度、Yahoo搜索引擎,同时参考相关专业数据库、论坛及文献,对当前互联网主要的传染病图像资料网站进行筛选。共甄别选取含3类及以上病原体种类的综合性网站9个,专门类网站中寄生虫方向9个、真菌方向4个、病毒方向2个、细菌方向2个。对各网站网址、主要特点、图像资料类别和数量进行归纳总结,为传染病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导致肝脏损伤的一个重要细胞机制,在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Smac位于线粒体膜问隙,在抗癌药物、化学或物理的凋亡信号、DNA损伤等作用下,可释放入胞质,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结合并解除其对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的抑制作用,从而使Caspase9活性增强;而Caspase3可以剪切Caspase9前体(procaspase9),促使染色质固缩,DNA片段化、细胞起泡,促进细胞凋亡发生[1].本实验采用内毒素(LPS)诱导正常肝细胞凋亡,探讨其对促凋亡分子Smac从线粒体释放及对Caspase9和Caspase3活化的影响,为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