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可摘局部义齿进行咬合重建并结合复合树脂贴面恢复老年患者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操作特点及适应证。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3年5月肯氏1类牙列缺损的门诊患者16例,采用可摘局部义齿(RPD)修复并恢复垂直距离,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在此基础上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进行前牙区贴面修复,以恢复前牙区美观、高度并重建切导,部分病例同时应用复合树脂进行了松牙固定。于修复完成后3个月、2年、4年进行随访,树脂修复采用USPHS标准进行评价,RPD则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临床检查进行评价。结果临床观察4年,复合树脂修复效果可靠,易于修理调改,调简单方便,并能最大限度保存牙体组织;修复体经济、美观,4年树脂贴面的保存率为85.7%,基本能够满足临床的美观及功能要求;与可摘局部义齿配合使用,克服了后者外观欠佳的缺点。结论应用复合树脂结合可摘局部义齿进行咬合重建具有创伤小、经济、美观、有利于牙体组织保存的优点,易被老年牙列缺损患者所接受,值得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全口义齿He垂直距离修复前后颌面形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2例戴全口义齿2 ̄5年患者常规修复新总义齿,升高咬合垂直距离,面部测量,头部X线片及He磨耗测量,发现面部形态的改变主要发生在下颌:面下1/3距离更接近面中1/3。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星形胶质细胞对咬合创伤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咬合创伤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咬合创伤中的作用。方法:用方丝将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咬合抬高0.5mm,形成左侧磨牙早接触的创伤咬合。粘固后1,3,7,14,30d取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见少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呈散在分布,咬合创伤3d时,实验侧GFAP阳性面积增加,荧光强度增强;7d时达到高峰,14d组GFAP阳性反应产物开始减少。结论:咬合创伤激活了星形胶质细胞,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在口颌面痛产生及维持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磨牙残根分离后的修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后牙分离残根的修复病例进行回顾和分析,寻求对这类残根进行固定修复的可能性。方法:收集了35例分离残根设计为固定修复的病例,对于修复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随访,结合典型病例对于这类牙体缺损的修复设计及适应证选择,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分离牙根修复治疗经过2年以上的跟踪观察,发现基牙以及修复体情况基本满意。结论:分离残根可以通过合理的修复设计得以保留,可以选择的修复形式包括冠以及覆盖义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运用改良式固定型马里兰桥修复老年患者前牙缺失的可行性,并对修复的方法设计、修复体制作过程及适应证进行总结.方法 选择个别前牙缺失,存在不同程度邻牙松动、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等体征的老年患者24例,运用改良式固定型马里兰桥修复缺失牙,并对完成修复的病例随访3~5年.结果 修复成功率为87.5%.24例患者有3例修复体脱落,需重新粘接;其余修复体未见明显松动.基牙无松动,桥体下方牙龈无明显红肿,患者对修复体的使用与外观效果均感满意.1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牙结石;2例患者存在舌侧轻度异物感,经过对症处理后效果满意.结论 改良式固定型马里兰桥修复老年前牙缺失具有磨牙少、效果美观,并能同时固定松动牙邻牙等优点,修复效果可靠.但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建立大鼠咬合创伤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大鼠为啮齿类动物,通过直接在he面上粘结方丝建立咬合创伤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9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将体质量280~320g的30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5只。对照组、创伤1,3,7.14d及1个月组。将直径1mm钢丝粘固于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造成对he牙的创伤。粘固1个月内观察粘结物固位情况及大鼠饮食、行为变化并拍摄上下颌磨牙根尖片。结果:观测时间内2只(14d及1个月组各1只)大鼠粘结物脱落,将其剔除,2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咬合创伤1,3d组大鼠性情急躁,攻击性强,7,14d及1个月组大鼠渐温顺,不喜运动,反应欠灵敏。咬合创伤1个月组大鼠被毛杂乱,色略黄,光泽度差,而对照组大鼠被毛顺滑.有光泽。②口内检查见大鼠实验牙he面明显磨损,低于邻牙。③X射线片显示,咬合创伤1个月组创伤侧下颌磨牙牙周膜增宽。牙槽骨有少量吸收。结论:实验过程中粘结材料基本上未脱落,实验牙聒面明显磨损,X射线片均证明实验动物确实存在牙he创伤。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2例戴全口义齿2~5年患者常规修复新总义齿,升高咬合垂直距离,面部测量、头部X线片及(牙合)磨耗测量,发现面部形态的改变主要发生在下颌:面下1/3距离更接近面中1/3;(牙合)间隙减小;下颌颏点向下、向后移位;下颌体呈现顺时针旋转移位;上颌骨移位不明显,说明咬合垂直距离影响面部形态。(牙合)垂直距离恢复升高对无牙颌面部变化的长期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无牙颌位至最大开口位下颌运动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从无牙颌位至最大开口位时下颌颏部及髁突顶部的运动轨迹的规律,分析在无牙颌患者牙尖交错位建He与此运动轨迹的关系。方法:分别对22例无牙颌患者行无牙颌位、牙尖交错位和最大开口位时的头颅侧位X线片拍摄,测定在二三个位置时颏前点、髁突顶点以及相应的面角的改变。结果:颏前部从无牙颌位至牙尖交错位及最大开口位发生向下向后的移位,髁突顶发生向下向前的移位,SNPg角逐渐减小。结论:颏部及髁突从无牙颌位到最大开口位下颌的位置出现旋转性的位移,颏前部及髁突顶部可出现不同的旋转曲线,在此轨迹上有助于帮助确定牙尖交错位建He点。  相似文献   
9.
激光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激光在牙体牙髓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在选择激光的类型和照射参数时,应根据牙体牙髓病的病变程度,以达到治疗目的,同时避免和减少激光的副效应。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牙齿磨损情况调查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249名60-92岁年老人的5527颗牙齿的磨损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了解牙齿的磨损程度对牙齿的影响,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调查组老年人的牙齿磨损率达到100%,轻度磨损率为54.6%,重度磨损率为45.4%。约有16%的牙齿有症状,其中牙本质过敏是常见的。对有症状的牙齿进行对症治疗,对过度磨损的牙齿视情况进行修复治疗,制作塑料金属混合垫,进行重建,可减轻症状,提高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