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印度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不仅孕育出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而且也有自己独特的成熟的医学体系,其中阿育吠陀医学的历史最为悠久、最具有代表性,而且是印度传统医学的构成主体。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佛教交往的频繁,自古中国和印度就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医药知识交流,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现在的藏医学,在理论上和印度医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从理论、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全方位简单论述中医学与阿育吠陀医学,以促进更多中医学子对传统医学的理解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症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为临床通过症状判断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轻重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采集75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信息,并按统一标准计算患者的MELD评分。分别按照是否出现某种症状或某种症状的轻重程度对752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MELD评分在各组间的差异,提取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症状。对这些症状与MELD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提取与MELD评分关系最为密切的症状。结果:共采集到75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97个症状。按是否出现某种症状或某种症状的轻重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MELD评分的差异,共提取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症状39个。对这39个症状与MELD评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11个症状与MELD评分关系最为密切,其中黄疸、面色青黄、呕吐、神疲、数脉、尿量减少、消瘦、面色黑、腹水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胁痛、白苔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MELD评分=4.267+4.921×黄疸+2.529×面色青黄+1.956×呕吐+1.477×神疲+1.197×数脉+0.946×尿量减少+0.797×消瘦+0.762×面色黑+0.704×腹水-1.456×胁痛-1.055×白苔。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与MELD评分存在一定关联,随着MELD评分的不断增高,患者的大部分中医症状亦越来越突出,为临床通过中医症状判断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轻重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好大夫在线”网站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服务数据和患者评价数据,采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方法, 阐述在线医疗网站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服务现状,并针对平台机制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整理平台上所有与胃食管反流病 (GERD)相关医案,总结中医对GERD的辨证治疗规律。方法 根据GERD的诊断标准以及临床症状,人工检索并筛选出古今医案云平台中相关医案,将筛选后的处方统一录入Excel数据库,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辅助平台,利用软件集成的频数分析、支持度分析、聚类分析法、社团分析法等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医案中医辨治规律。结果 通过对407个医案的分析发现,中医疾病中,胃痛45次、胃脘痛32次、胃痞14次;中医症状中,反酸64次、烧心62次、苔薄白60次;中医证候中,肝胃不和出现21次;中医治法中,和胃37次、降逆28次、健脾12次、清热12次。GERD当以疏肝化郁、健脾清热为本,和胃降逆为标。以“咳嗽”为例,通过云平台中的社团分析,可得中医诊断为“咳嗽”与“泛酸”之间有交叉症状。GERD所得关于脉象的症状有“脉细、脉沉、脉弦”,关于舌象的有“舌淡、苔白、苔薄”,关于消化系统的有“腹胀、呃逆、嗳气”。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出现“畏寒、咳痰”等症状。结论 GERD病位主要在胃、肝、脾,辩证多以肝郁脾虚,胃气上逆为主。因此临床上治疗GERD时可以疏肝化郁、健脾清热为本,和胃降逆为辅。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目前真实世界中针灸大数据应用现状进行汇总分析。根据针灸大数据相关文献,从针灸相关数据库现状、针灸大数据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3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对针灸大数据未来发展提出设想。目前针灸大数据主要研究方法多为数据挖掘、关联分析、频次统计等,并建立疾病相关数据库,开发辅助诊疗系统,用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但在针灸结构化数据的收集、临床疗效标准的选取等方面依旧存在缺陷。大数据技术的更广泛应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系统化的架构设计可能成为未来针灸大数据研究发展中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