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快速成型(RP)技术对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诊断及治疗的辅助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8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9 ~ 78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其中10例患者经三维CT扫描并采用RP制备骨折模型,然后通过模型确定骨折分型(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3例),指导手术治疗(3D技术组);8例患者常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常规组)(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6例,四部分骨折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术后6个月采用Neer评价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通过对1∶1等大的RP模型分析研究,明确骨折类型后均顺利完成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3D技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1.1h)及术中出血量(平均190 mL)均少于常规组患者(1.5 h、240 mL).所有患者术后获7~23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4.3个月).术后6个月采用Neer评价标准评定疗效:3D技术组:优5例,良4例,可1例;常规组:优3例,良4例,可1例. 结论 1∶1的RP模型能直观、准确地展现骨折伤情,使手术方案具体化、个体化,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并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颈不稳定型骨折,应用双头螺纹加压空心钉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6年7月,年龄65岁以下的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有完整随访资料者32例。采用双头螺纹空心钉(QWIX 7.5 mm)内固定治疗。骨折按Garden分型:GardenⅢ型27例、GardenⅣ型5例;右侧19例,左侧13例。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股骨颈长度、颈干角、股骨头形态、内固定退钉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65.25±21.33)min,失血量50~90 ml,平均(65.51±15.36)ml,住院时间5~13 d,平均住院日(7.35±1.25)d。完整资料32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1.36±4.81)个月。其中1例出现骨折不愈合,发生率3.12%(1/32);3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9.37%(3/32)。无内固定退钉、无明显股骨颈短缩者。术后1年股骨颈的水平缩短(5.80±2.51)mm、垂直缩短(7.53±2.14)mm与术后2年股骨颈的水平缩短(5.22±2.83)mm、垂直缩短(7.35±2.9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3,P=0.389;t=-1.502,P=0.780)。髋关节Harris术后评分66~92分,平均(85.92±3.65)分,其中优19例,良8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达84.37%(27/32)。[结论]双头螺纹加压空心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固定牢靠,避免退钉及股骨颈短缩的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公元4世纪的<肘后备急方>记录中开始有骨折包扎术,唐代蔺道人于公元840年提出骨折治疗的四大原则:整复骨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动力化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经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10例股骨远端骨折经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部分拆除锁定接骨板上的锁定螺钉。根据AO分型,33-C2型8例,33-C3型2例;男7例,女3例;年龄24~62岁,平均36.8岁。所有患者均于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后进行X线检查,出现骨痂后,X线检查连续观察3个月以上,骨痂均无进一步生长迹象。术后超过6个月,部分拆除锁定接骨板上的锁定螺钉。动力化手术后2周,佩带髋"人"字支具并逐步增加负重。每月定期摄X线片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40个月,其中9例均于术后3个月内出现穿过骨折线的骨痂愈合,1例因未遵医嘱佩带支具且直接完全负重,发生接骨板断裂,重新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根据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价标准,优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达80%。结论锁定接骨板动力化可减少应力遮挡,维持横向稳定,增加骨折断端间的轴向微动,促进骨痂生成和骨痂改建塑形,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经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简单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创伤性足下垂患者进行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后的足底压力分布情况,为患者的手术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生物力学结果.方法 选取30名接受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的创伤性足下垂成人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以30名同年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足底各分区的峰值压强(peak pressure,PP),触地面积(contact area,CA)和压强-时间积分(pressure-time integral,PTI)等指标评估行走状态下术后患者的足底压力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患足在足趾区域的PP,CA和PTI降低,在第五跖骨头、足跟外侧区域的PP,CA和PTI升高.结论 创伤性足下垂畸形患者进行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术后的足底压力尚未恢复正常,前足外侧区域有应力过载风险,临床中还需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来恢复正常的足底压力分布.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InterTan与股骨近端可膨胀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1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InterTan组(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7~88岁,平均(75.3±5.8)岁,左侧20例,右侧22例,骨折按AO分型(A2型31例,A3型11例);可膨胀髓内钉组39例,其中男14例,女25例,年龄65~87岁,平均(74.6±6.1)岁,左侧21例,右侧18例,骨折按AO分型(A2型30例,A3型9例)。比较InterTan与股骨近端可膨胀性髓内钉两种固定方式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Harris评分差异。结果本组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5个月。可膨胀髓内钉组术后出现褥疮2例、尿路感染2例、肺部感染4例,InterTan组术后出现1例股骨远端骨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可膨胀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InterTan组(P=0.0310、P=0.0008);可膨胀髓内钉组术后下床时间晚于InterTan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术后Harris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0)。结论 InterTan固定强度高,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术后并发症少;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的优势,更适合身体耐受能力差,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引起的股骨头血液供应破坏或骨细胞变性,  相似文献   
8.
公元4世纪的《肘后备急方》记录中开始有骨折包扎术,唐代蔺道人于公元840年提出骨折治疗的四大原则:整复骨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到19世纪比利时军医AnfoniusMathigsen开始用石膏绷带治疗骨折,1973年我国骨科专家朱通伯将我国传统的小夹板和石膏绷带技术发扬光大。进入21世纪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出现了高分子石膏、树脂绷带等新型材料更是将外固定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快速成型(RP)模型在跟骨骨折诊断分型中的指导作用.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RP技术在术前对38例(41侧)患者制备了跟骨骨折模型,其中3例为双侧跟骨骨折,男27例(30个跟骨),女11例(11侧);年龄21 ~76岁,平均34.4岁;跌倒损伤7例,高处坠落伤23例,交通伤8例.所有患者均常规摄跟骨轴位和侧位X线片,行跟骨三维螺旋CT扫描,将数据转换STL格式文件;再将所得STL数据输入RP机,制作出与实体1∶1等大的跟骨骨折模型.将通过跟骨RP骨折模型上所确定的骨折Sanders分型与常规CT确定的分型进行对比. 结果 本组41侧跟骨中,依据CT数据进行Sanders分型:Ⅱ型14侧,Ⅲ型16侧,Ⅳ型8侧;未累及后关节面的骨折有3侧,属于Essen-Lopresti Ⅰ型.根据跟骨RP模型进行Sanders分型:Ⅱ型12侧,Ⅲ型15侧,Ⅳ型11侧.依据RP骨折模型所确定的骨折严重程度较依据CT所确定的严重程度高. 结论 对于骨折程度比较严重的跟骨骨折,RP模型可更加清晰与立体地显示骨折,对于了解跟骨骨折的发生机制、明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和指导预后可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快速成型骨折模型在四肢骨折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正在接受《外科学》教学的临床医学系60名本科学生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2个班,每班30人。A班采用传统方法教学,B班以传统教学为基础,并在快速成型骨折模型上讲解和演示基本解剖知识、骨折发生机制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等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机制。教学结束后即刻进行教学满意度和教学内容综合考核.考核原始成绩录入SPSS17.0软件,采用组间比较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教学结束后的考核成绩显示,A、B班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评分和专业考核中骨折机制、损伤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总分的平均分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快速成型骨折模型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其专业考核成绩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