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一般继发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和胰腺损伤,其临床发病率可达1%~5%[1]。我院1990年3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38例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1~78岁,平均45·5岁。31例有急性胰腺炎病史,7例为胰腺损伤所致。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排空障碍 (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 ptying。文中简称 FDGE)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排空延迟。它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较长时间反复呕吐 ,不能进食 ,需及时排除吻合口狭窄 ,输出空肠袢梗阻等机械性因素 ,避免盲目再手术 ,减轻病人痛苦 ,有着重要意义 ,自 1990年至今我们共行胃大部切除术 15 3例 ,发生FDGE15例 ,所有病人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98例 ,女 5 5例 ,男女之比 1.8∶ 1。年龄 2 2~ 74岁 ,平均 5 2 .9岁。原发病为胃癌 92例 ,胃溃疡 3 9…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SE-1510型K^ 、Na^ 、Cl^-分析仪的测试性能进行评价。方法:用定值质控血清靶值进行准确性评价;用质控血清进行精密度评价;并与贝克曼CX3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火焰光度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高值与K^ 、Na^ 、Cl^-的靶值相对偏差分别为0.00%、1.39%和1.82%,低值相对偏差分别为1.44%、0.41%和1.01%。K^ 、Na^ 、Cl^-的批内与批间CV%分别为1.5%、1.5%、1.6%和2.7%、1.6%、2.2%。SE-1510型K^ 、Na^ 、Cl^-分析仪与CX3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火焰光度法、夏尔-夏尔氏氯滴定法比较,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结论:SE-1510型K^ 、Na^ 、Cl^-分析仪具有准确、精密、快速、超微量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配合踝足支具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患者踝背屈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术后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35岁。将30例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接受被动关节活动度手法训练、Bobath技术、作业治疗等康复治疗,在治疗开始之前配予患者踝足支具(直角90°的位置)。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测定表面肌电( 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 )信号和肌力分级数据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两组患者胫前肌的sEMG信号及肌力有显著提高( P<0.05):观察组sEMG信号和肌力分别由治疗前(5.57±2.31)μV、(1.04±1.38)级提高到治疗后(120.38±68.20)μV、(4.20±0.82)级;对照组sEMG信号和肌力分别由治疗前(7.35±4.30)μV、(1.64±1.47)级提高到治疗后(62.34±4.29)μV、(3.10±0.40)级,治疗后观察组sEMG信号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配合踝足支具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对其踝背屈功能障碍恢复有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胫前肌自主肌电信号及肌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早期介入针刺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重建排尿功能的影响,寻求最佳的针刺治疗时机。方法:将53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拔管前组(25例)和拔管后组(28例)。拔管前组于拔管前一周选取腹背部腧穴,如关元、中极、八髎、L1~L5夹脊穴等,以及肢体远端腧穴足三里、三阴交;拔管后依照简易水柱法行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确定膀胱类型,予以不同针刺手法,条件允许开始间歇导尿术;拔管后组于拔除尿管后进行针刺干预,其取穴及操作同拔管前组的拔管后操作。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首次有效排尿用时、建立反射性排尿用时、平均残余尿量、残余尿<100mL用时以及生活质量评估(QOL)五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拔管前组治疗后首次有效排尿用时、建立反射性排尿用时、平均残余尿量、残余尿<100mL用时均少于拔管后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脊髓损伤节段患者治疗后排尿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介入针刺治疗(拔管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建立平衡性膀胱有明显促进作用,疗效优于拔管后针刺介入,但不同损伤节段对于平衡膀胱建立的影响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不同康复模式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康复模式及其他因素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治疗的900例就诊于北京9家三级甲等医院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其中男428例,女472例;年龄>18岁,平均(51.42±12.41)岁;根据患者主观...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腹壁疝16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腹壁疝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外伤性腹壁疝的治疗过程。结果:16例中,除1例保守自愈外,其余15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外伤性腹壁疝早期施行剖腹探查+单纯缝合疝修补术既能避免腹内脏器损伤的漏诊,又能保证疝修补术的简单易行,及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骶神经电刺激对马尾神经损伤后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马尾神经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37.37(17~63)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实验室及生化检查排除上尿路积水、尿路感染及结石等并发症后给予骶神经电针刺激,20次为1个疗程。再行间歇导尿配合行为疗法、扳机点叩击排尿法以及 Kegel 训练(盆底肌训练),并做好排尿日记。在治疗结束后从导尿到首次反射排尿用时、平衡膀胱建立的时间、排尿量及残余尿量比、膀胱安全容量生活质量评估( quality of life,QOL )、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并在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本组未发现严重副作用患者,出现漏尿8例,其中有2例因反复低热、全身乏力以及不能接受家庭清洁导尿而最终选择手术治疗。首次排尿用时(7.80±4.82)天。平衡膀胱建立用时(22.20±7.17)天,有效建立平衡膀胱率75%。反射性排尿量与残余尿量比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半年均有明显提升,分别为4.06±5.21、7.51±6.80。在膀胱安全容量方面,治疗前后变化不大( P>0.05)。QOL评分由治疗前(4.35±1.27)分减少到治疗结束时(2.40±0.99)分( P<0.05),治疗结束后半年更低为(1.15±2.45)分( P<0.05)。在评价菌尿的指标中,WBC及BAC检出率均明显降低,分别由治疗前90%、80%降低到治疗结束时的65%、57.9%以及治疗结束后半年的40%、40%( P<0.05);治疗结束时尿菌落数82.6%与治疗前92.6%比较,变化不大( P>0.05),但治疗结束后半年菌落数明显减少到50%,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尿路出血指标RBC检出率及B超显示上尿路积水情况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半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磁振热治疗仪与悬吊运动疗法配合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34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12例采用悬吊运动疗法(挪威redcord工作站)进行腰背肌康复训练;B组12例将悬吊运动疗法与磁振热治疗仪(日本)结合使用;C组10例使用腰围固定腰椎,在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Williams体操训练.3组均由同一治疗师治疗.治疗前、治疗后6周、治疗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数字评分(NPR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结果 治疗前3组NPRS和OD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些(P〉0.05),治疗6周后A、B组NPRS评分和ODI评分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之间NPRS评分和OD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周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悬吊运动疗法与磁振热治疗仪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效果中明显优于佩戴腰围与家庭体操练习;磁振热治疗仪与悬吊运动疗法配合使用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悬吊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91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人)和对照组(45人).两组患者均接受6周共18次治疗,治疗组患者进行腰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患者接受磁热治疗.在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以及随访1年后分别评价其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在疼痛和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更显著的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在随访1年后仍然得到维持(P<0.05).结论:腰椎稳定性训练是一种有效减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并改善其功能障碍的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