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足背和足底的动脉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解剖了100个足标本,观察了足背和足底动脉的分布。足背动脉的外径平均2.47mm,其中外径小于1.5mm的有8%。典型足背动脉缺乏的为4%。足背动脉起点异常的5%。此外,作者还观察了足背动脉的行程,动脉主干与(足母)长伸肌腱、以及腓深神经的位置关系。足背动脉的分支中,内、外踝前动脉均以起在踝关节水平者较多见。跗内侧动脉较细,数目及大小均多变化,通常有1~2个较显著的分支。跗外侧动脉较粗,位置亦较恒定,其外径平均1.56mm,以位于距骨头颈连接水平者为最多见。低位弓状动脉出现35%,其中发出第二至四跖背动脉的典型弓状动脉仅见17%。跖背动脉的起始变化最多,基本上可归纳为背侧、跖侧、跖背侧起始三类。第一跖背动脉起自背侧及跖侧者数字相近。第二至四跖背动脉自跖侧起始者稍多于背侧,但同时起自跖背侧者并不少见。所谓跗骨窦动脉实际上应包括来自外踝前动脉和跗外侧动脉的二个分支,二支常同时存在。足底动脉主干的位置、行径比较恒定。胫后动脉的外径平均2.6mm,其分歧部位恒位于分裂韧带下缘附近。足底外侧动脉大于足底内侧动脉的有82%。在足底动脉弓的形成中,足底深支常居优势(71%)。跖底动脉均以起自足底动脉弓者居多数,相邻跖底动脉可共干起始,起自足底内侧动脉或足底外侧动脉者为数较少。第一至三跖底动脉的外径很少变化,但第四跖底动脉的行径则有变异。最后,作者重点讨论了有关足背动脉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足底浅动脉弓在人类的残遗。  相似文献   
3.
手背静脉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解剖并观察了200侧手背的静脉。手背静脉通常经三条主干回流。视各掌背静脉回流途径的变化,区分为8型。手背静脉通常呈网状分布,形成手背静脉弓的少见,仅占5.50%。  相似文献   
4.
大鼠黑质—纹状体对侧投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鼠单侧尾壳核头部引入辣根过氧化物酶后,在同侧黑质致密部、丘脑束旁核及中缝背核内均存在大量标记细胞。对侧黑质致密部、被盖腹侧区及中脑网状结构内也可见少许阳性神经元胞体,说明黑质一纹状体对侧投射系统确实存在。通过细胞计数,我们发现对侧黑质及被盖腹侧区内标记细胞仅占同侧标记的0.81%。电镜观察发现,单侧黑质损毁鼠的损毁侧尾壳核内神经囊泡广泛破损,而其健侧尾壳核神经囊泡,电镜象与正常动物者近似,这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黑质一纹状体对侧投射成分极少这样一个事实。本实验结果可能有助于探讨黑质一纹状体对侧投射系统的机能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图像分析仪测定了52名青年手的掌侧投影面积,各指掌侧面积的平均值,以中指最大(13.40cm~2),拇指其次(12.47cm~2),食指(12.03cm~2)与环指(12.00cm~2)近似,小指的掌侧面积最小(8.63cm~2)。全手掌侧总面积平均145.20cm~2。指掌侧总面积平均58.52cm~2,占手掌侧总面积的40.30%。手掌面积平均86.69cm~2,占手掌侧总面积的59.70%。按stevenson公式,根据身长和体重,计算出体表面积的估计值,进而求得全手掌侧投影面积占身体表面积的0.93%。经计算机处理,求得手长、手宽、身长、体重、体表面积估计值与手面积的相关系数,说明上述5个变量与手面积的相关均非常显著。本文还建立了由手长、手宽推算手掌侧投影面积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6.
腘静脉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200侧成人下肢小腿深静脉的解剖观察,其解剖特点为:1.腘静脉支数以2支型占多数(65.50%);2.腘静脉外径:一支型平均值为6.89mm;二支型中的大支为5.33mm。小腿诸深静脉的外径均较细小;3.腘静脉的合成类型分为3个主型和11个亚型,以Ⅱa型最多(41.50%)。4.小腿主要肌静脉:腓肠肌静脉绝大多数直接注入1支或分别注入2支腘静脉;比目鱼肌静脉分别注入腓静脉及胫后静脉中;5.小隐静脉注入腘静脉处的外径平均值为2.59mm。小隐静脉的注入部位,可分为10种类型,其中Ⅰa型,即在膝横皱襞平面上方注入腘静脉者最多(59.00%)。  相似文献   
7.
胫腓骨滋养孔及滋养动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测量了成对的胫骨246侧,腓骨212侧,包括二骨的长度、中点矢状径、横径及周径。腓骨周径为胫骨周径的二分之一稍强。观察了滋养孔的位置、数目、大小及方向。胫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都比较恒定,滋养孔无一例缺乏,二个或三个滋养孔亦很少见(1.63%);滋养孔在纵向上,多数集中在该骨的上、中1/3交界附近(指数平均值34.53);在横向上多位于胫骨的后面(95.22%)。两侧胫骨滋养孔在纵向及横向上都对称的较多(72.36%)。滋养孔的口径一般均较大,方向多通向远端(99.20%)。腓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显示变化较多。腓骨滋养孔缺乏的有2.36%,二孔以上的9.43%。腓骨滋养孔在纵向上分布弥散,位于该骨中1/3的最多(90.39%);在横向上多数集中在腓骨后面(57.64%)、内侧缘及内侧面。两侧腓骨滋养孔在纵向及横向上均对称的较少(16.98%)。滋养孔的口径一般较小,通向远端的占89.52%。二、解剖出胫、腓骨滋养动脉各100例。测量了滋养动脉的长度和口径,并观察了它们的起点及行径。胫骨滋养动脉的起点变化较多,起自胫后动脉的有67%。胫骨滋养动脉的长度平均4.57厘米,起始段的外径平均1.53毫米;其行径颇为恒定,穿通胫骨后肌的起始部,贴胫骨上1/3部的后面下行,然后进入滋养孔。腓骨滋养动脉均起自腓动脉,但起始高度则多变。腓骨滋养动脉的口径细小,行程亦短,其平均长度为1.1厘米,起始段外径平均0.9毫米;行经(足母)长屈肌与胫骨后肌间,入滋养孔。腓动脉发出的弓形动脉,穿(足母)长屈肌的起点,沿腓骨的背面行走,对腓骨骨膜的血液供应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静脉瓣膜的结构与力学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月琴  周期舜 《解剖学报》1989,20(4):337-341
  相似文献   
9.
足背皮神经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关于足背皮神经的研究有潘铭紫,朱兴仁的报导。此外,日本人山下也曾调查过中国人的足背皮神经。这些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歧。就腓深神经而言,据潘铭紫在北京地区收集的材料,其中变异型占9.5%,据朱兴仁在东北地区调查的结果,变异型占  相似文献   
10.
作者解剖了200个成人足标本,观察了足背静脉的分布。1.在足背诸静脉中,大隐静脉是足背皮肤和足趾(特别是(足母)趾和第二趾)静脉回流的主干。其口径粗大,位置固定,极少变异。小隐静脉在足背的变异多而口径小,在足背皮肤和足趾的静脉回流中,处于次要地位。足背浅静脉为分布于皮下组织浅层中的静脉支,其口径通常细小,与大、小隐静脉、足背静脉弓及跖背静脉间常存在吻合,可成为大、小隐静脉间的侧支循环途径。2.足背深静脉有二条,与足背动脉伴行。主要接受足背深部的静脉属支,表面覆盖着足背深筋膜。静脉主干与浅静脉间的吻合少,对足背皮肤及足趾的血液引流所起的作用不大。位于第一跖骨间隙基底部的穿通支,为连接足背深静脉与足背静脉弓的主要途径。3.足背静脉弓以单弓形式出现最多,占93%,呈现双弓的6%,典型静脉弓缺乏的仅见1%。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恒延续于大隐静脉,而其外侧端则变化较多。其中主流续于小隐静脉外踝前支的较多,续于足背外侧缘静脉者次之。即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指向外踝前缘的较多见。4.各个跖背静脉均以注入足背静脉弓的最多,通常均位于相应的跖骨间隙内,其近端常稍偏向内侧,但显著向内侧偏移的较少。其中第一跖背静脉转向内侧,越过(足母)长伸肌腱与(足母)趾胫侧趾背静脉汇合的占10.50%。5.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的瓣膜均向近侧开放。足背静脉弓的外侧部无瓣膜存在。但足背静脉弓的内侧部,在第一跖骨间隙基底部穿通支的外侧,常有瓣膜存在,显示第一跖背静脉的血液主要是回流入大隐静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