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抗脑抗体被发现与各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1].根据其结合的抗原,可将其分为结合神经元或非神经元的抗体,结合细胞外抗原或细胞内抗原的抗体[2].分别针对位于神经元表面受体的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与星形细胞膜通道的抗水通道蛋白...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抗脑抗体被发现与各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1].根据其结合的抗原,可将其分为结合神经元或非神经元的抗体,结合细胞外抗原或细胞内抗原的抗体[2].分别针对位于神经元表面受体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与星形细胞膜通道的抗水通道蛋白4...  相似文献   
3.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是一种特殊的偏头痛,考虑与椎基底动脉痉挛有关,主要表现为脑干功能障碍,如眩晕、复视或构音障碍等。约25%的患者发作时表现为单纯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神经系统症状一般持续20~30分钟,随后即出现爆发性的枕部头痛,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国外曾有报道偏头痛发作时可有心绞痛出现,国内尚未见相关的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并变异性心绞痛发作的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的梅毒人群患无症状型神经梅毒的预测因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腰椎穿刺的HIV阴性且无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的梅毒患者共162例,其中普通梅毒患者79例,无症状型神经梅毒患者83例。比较两组患者血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梅毒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IgG(FTA-ABS-IgG)、梅毒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IgM(FTA-ABS-IgM)水平以及脑脊液白细胞和蛋白检测结果。 结果无症状型神经梅毒组患者血清TRUST平均滴度为1︰13.09,普通梅毒组患者血清TRUST平均滴度为1︰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5.344、P < 0.001)。患者血清TRUST滴度与患无症状型神经梅毒呈正相关(r = 0.421、P < 0.001)。血清TRUST滴度≥ 1︰8与患无症状型神经梅毒呈正相关(r = 0.362、P < 0.001)。血清FTA-ABS-IgM阳性与无症状型神经梅毒呈正相关(r = 0.232、P = 0.002)。 结论HIV阴性的无症状型神经梅毒患者血清TRUST滴度较普通梅毒患者高。血清TRUST滴度越高,患无症状型神经梅毒的可能越大。血清TRUST滴度≥ 1︰8、血清FTA-ABS-IgM阳性均提示可能存在无症状型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RPR对无症状神经梅毒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进行腰椎穿刺的HIV阴性且无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的梅毒患者共126例,其中无症状型神经梅毒患者59例,非神经梅毒的普通梅毒患者67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脑脊液白细胞和脑脊液蛋白含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NLR和血RPR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计算Youden指数并确定诊断最佳截断值。结果 (1)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血清RPR、NLR、脑脊液白细胞和脑脊液蛋白含量均高于非神经梅毒的普通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16)vs. 4(2~8);(2.86±1.07) vs. (2.17±0.78);10(7~18)vs. 2(2~4);34(25.9~45.0)vs. 23.4(16.3~33.4),均P<0.05]。(2)NLR和血清RPR诊断无症状神经梅毒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753,灵敏度分别为0.695、0.831,特异度分别为 0.672、0.552。结论 NLR和血RPR与神经梅毒密切相关。血NLR在预测无症状神经梅毒的特异度高于血RPR。高水平NLR(NLR≥2.2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夫妻共同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临床表型及实验室指标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2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次诊治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的共同感染梅毒螺旋体夫妻32对。根据我国2020年梅毒和神经梅毒最新诊断标准分为症状神经梅毒(NS)-无症状NS夫妻组17对,NS-隐性梅毒夫妻组15对。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夫妻间年龄、性别、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比值、梅毒血清学指标、脑脊液(CSF)白细胞(WBC)计数、蛋白(Pro)定量和葡萄糖(Glu)浓度、CSF梅毒相关指标等差异,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夫妻间临床表型差异的因素。结果在症状NS-无症状NS夫妻组中,无症状NS患者T淋巴细胞计数较症状NS患者高(t=-2.184、P=0.047),无症状NS患者CD4^(+)T(t=-2.088、P=0.056)和CD8^(+)T(t=-2.112、P=0.053)淋巴细胞计数高于症状NS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症状NS患者CSF TRUST滴度(Z=-2.124、P=0.034)和CSF Pro定量(Z=-3.006、P=0.003)高于无症状NS患者;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患者更易表现为症状NS(OR=14.000、95%CI:1.841~106.465、P=0.011)。NS-隐性梅毒夫妻组中,NS患者淋巴细胞(t=2.322、P=0.040)、T淋巴细胞(t=2.385、P=0.036)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t=2.801、P=0.017),CSF Pro定量(Z=-2.062、P=0.039)及血清TRUST滴度(Z=-3.000、P=0.003)均显著高于隐性梅毒患者;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8^(+)T淋巴细胞计数高的患者更易表现为N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08、95%CI:0.998~1.018、P=0.130)。结论当夫妻双方共患NS时,男性表现为症状NS的风险高于女性,夫妻间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和CSF TRUST滴度,CSF Pro等实验室指标差异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手段,分析麻痹性痴呆(GPI)和无症状型神经梅毒(AN)患者的脑电信号复杂度(LZC)特点。 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2例麻痹性痴呆(GPI组)和43例无症状型神经梅毒患者(AN组)安静闭眼状态下的脑电信号(LZ),于Matlab 7.0平台上进行LZC分析,比较两组患者LZC值的变化。 结果GPI组患者在各导联、左右半球及全脑LZC值均低于AN组,其中双额(F3、F4)、双颞(T5、T6)及右中央(C4)导联LZC值显著降低(F3:0.417 ± 0.116 vs. 0.468 ± 0.128,F4:0.413 ± 0.115 vs. 0.463 ± 0.130,T5:0.398 ± 0.117 vs. 0.457 ± 0.128,T6:0.395 ± 0.115 vs. 0.456 ± 0.128,C4:0.405 ± 0.120 vs. 0.462 ± 0.1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792、P = 0.043,t = 2.753、P = 0.045,t = 2.711、P = 0.047,t = 2.766、P = 0.044,t = 3.017、P = 0.031)。 结论LZC值可作为认知功能变化较灵敏的观察指标。随着认知功能的降低,麻痹性痴呆患者额、颞区LZC值可同向下降,可能为麻痹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B)检测在神经梅毒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初诊、未经治疗的HIV阴性梅毒患者共163例。入组患者跟根据诊断结果分为隐性梅毒组(39例)、无症状神经梅毒组(43例)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81例)。应用等电聚焦电泳联合免疫固定法检测入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OB,并判定脑脊液OB阳性结果。比较隐性梅毒和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的差异,同时分析OB阳性和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生化、常规指标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评估脑脊液OB诊断神经梅毒的效能。 结果入组163例梅毒患者中97例脑脊液OB阳性。隐性梅毒组、无症状神经梅毒组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分别为12.8%(5/39)、65.1%(28/43)和79.0%(64/81)。有症状[64(79.0%)]及无症状神经梅毒[28(65.1%)]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高于隐性梅毒患者[5(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167)。有症状神经梅毒亚型的OB阳性率分别为脊髓痨93.3%(14/15),麻痹性痴呆89.5%(34/38),脑膜血管型81.8%(9/11)和眼梅毒41.2%(7/17)。以眼梅毒OB阳性率最低,且与麻痹性痴呆、脊髓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08)。晚期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90.6%、48/53)显著高于早期神经梅毒(68.5%、37/54)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96、P = 0.005)。OB阳性神经梅毒患者IgG指数及脑脊液白细胞、IgG、IgG合成率、总蛋白较OB阴性患者显著升高。脑脊液OB阳性诊断神经梅毒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87.2%和74.2%,与本研究采用的神经梅毒诊断"金标准"一致率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81。 结论与隐性梅毒相比,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升高,提示脑脊液OB可能对神经梅毒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脑脊液OB能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为脑脊液OB检测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1例67岁男性脑梗死患者因合并抑郁状态给予帕罗西汀20mg,1次/d口服。5d后患者出现乏力、情感淡漠、食欲减退。实验室检查:血钠128mmol/L(服用帕罗西汀前为136mmol/L)。停用帕罗西汀,改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并给予氯化钠口服。1周后血钠升至134mmol/L,淡漠及乏力感减轻。1个月后复查,血钠142mmol/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梅毒晚期麻痹性痴呆患者的脑电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麻痹性痴呆患者11例和同期健康对照组11例做为研究对象。在Matlab 7.0平台上对脑电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分别计算各导联(Fp1、Fp2、F3、F4、C3、C4、P3、P4、O1、O2、F7、F8、T3、T4、T5、T6)各频带(δ、θ、α、β、γ频带)的相对功率比、α/θ值及左右半球间的相应导联(Fp1-Fp2、F3-F4、C3-C4、P3-P4、O1-O2、F7-F8、T3-T4、T5-T6)各频带(δ、θ、α、β、γ频带)的最大相干值及其对应频率。结果在相对功率比的比较中,麻痹性痴呆患者较对照组慢波频带(δ、θ频带)升高(P分别〈0.05、〈0.01和〈0.001),快波频带(α、β、γ频带)降低(P分别〈0.05、〈0.01和〈0.001);在双额、双枕、右额、右颞及左顶区麻痹性痴呆组α/θ值降低(P分别〈0.05和〈0.01);额顶区γ频带、顶区β频带、枕区α频带和颞区θ频带的最大相干值及顶区α频带,枕区β频带,颞区θ、γ、δ频带的对应频率较对照组降低(P分别〈0.05和〈0.01)。结论麻痹性痴呆患者的脑电慢波频带呈升高趋势,快波频带呈降低趋势,左右半球间相应导联频带的最大相干值及对应频率减低,可为诊断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