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CT导引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CT~PEI)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瘤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17例骨转移瘤患者(25个病灶)采用CT—PEI治疗,使用无水乙醇和超化碘油10:1的混合剂,用CT精确定位、准确穿刺瘤灶并密切监控无水乙醇弥散情况及用量,以减少并发症。对接近椎管及椎间孔的病灶,采用利多卡因实验性治疗以避免严重并发症。术前及术后定期CT检查,3例病人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与治疗前检查进行对照研究。对患者随访3~30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1次CT—PEI治疗后,疼痛即明显减轻,经2~3次CT-PEI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CR)16例(24处病灶),疼痛部分缓解(PR)1例。术后随访3个月时,23处病灶内肿瘤组织均发生坏死,被高密度碘油混合液均匀浸润。其中,9处病灶体积缩小。随访3~30个月,除1例因周边出现新的肿瘤浸润灶而再次出现疼痛,其余病例转移瘤处止痛效果无反复。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PEI是一种治疗骨转移瘤有效、微创、安全、简便的方法,使骨转移瘤内肿瘤组织坏死,最大限度的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溶骨性转移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B型主动脉夹层(AD)再破口中的价值. 方法 分析110例典型B型AD患者的CTA增强扫描及其中70例主动脉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影像资料,分别统计夹层再破口的数量、位置、大小,对两种检查的结果 采取Kappa一致性检验. 结果 83.64% B型AD患者具有多个再破口,人均再破口(3.41±1.90)个,以腹主动脉中段再破口的数量最多,大破口最常位于夹层最远端.70例CTA与主动脉DSA结果 比较,CTA发现再破口的灵敏度为93.78%,特异度为88.89%,两种检查方法 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27(P<0.01). 结论 CTA可清晰显示B型AD再破口的数量、位置及大小等特点,与DSA在显示B型AD再破口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再破口观察和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总结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分析、探讨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2002年4月至2009年1月,346例连续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降主动脉夹层患者,包括B型夹层303例,B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不典型夹层)39例,A型夹层术后并发症4例;男性304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50.6岁。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每年行CTA影像随访。统计不同时间段的并发症,计算其发生率及死亡率,按各并发症的发生与否分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术中无死亡,技术成功率99.7%。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率及死亡率分别为2.6%和1.7%。随访31.3±23.7月,并发症率及死亡率分别为4.6%为2.1%。主要并发症包括逆行型A型夹层(n=5)、支架一端新破口形成(n=13)、缺血性脑卒中(n=2)等。内漏的总发生率21.4%,随访中59.5%消失。结论尽管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疗效显著,但严重并发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死亡病例的特点,分析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术病死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11年间,先心病行心导管或心血管造影检查术死亡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胸X线片、心导管及造影检查、尸体解剖结果,分析各种先心病行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的病死率。结果:先心病行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总病死率1.4‰,58.3%的患者死于缺氧发作,33.3%的患者死于恶性心律失常,8.3%的患者死于心源性休克;在各种先心病中,威廉斯综合征(Williams syndrome,WS)行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术的病死率最高,达23.1%;83.3%的患者术前有严重的低氧血症,50%的患者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III-IV;33.3%的患者心血管造影术中经过顺利而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先心病行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时缺氧发作是引起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低氧血症及心功能不全是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威廉斯综合征行造影检查存在较高的病死率,术后24小时是并发症高发时期,应加强心血管造影术后监护。  相似文献   
5.
急性肝创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总结急性肝创伤CT扫描的各种影像表现并对其分型,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回顾我院50例肝创伤住院患者的CT扫描结果。将其影像表现,临床症状,手术结果相对照,并按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的分型标准对损伤程度进行分型。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48例CT检查阳性,阳性征象包肝挫伤21例次,肝撕裂伤32例次,肝内血肿12例次,肝包膜下血肿20例次及门静脉周围轨迹征5例次,此48例CT诊断肝创伤与临床情况,手术结果相符,其中Ⅰ度损伤8例,Ⅱ度损伤15例,Ⅲ度损伤19例,Ⅳ度损伤4例,Ⅴ度损伤2例,2例CT检查阴性,但手术中见有小撕裂伤。结论:急诊CT检查诊断肝创伤安全、迅速、准确,同时可以发现腹部其他脏器损伤,为临床处置提供可靠信息,是肝脏急性创伤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评价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动脉导管栓塞(TAE)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2005年9月的16例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TAE治疗过程。16例患者中6例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结果16例患者急诊TAE治疗均止血成功,成功率100%。从肿瘤破裂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或发现血性腹水到TAE治疗结束时间为1.5~5h,平均3.6h,其中3例为1.5h。TAE止血治疗后每例患者进行了2~6次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平均3.7次,结合CT导引肿瘤内无水乙醇注射(CT-PEI)5~9次/例,平均6.8次/例;3例未再进行介入及外科治疗;1例TAE术后3d进行了肝移植手术。平均生存时间为14.3个月。结论急诊栓塞是治疗自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安全有效的手段。在TAE止血后对肿瘤进行TACE联合CT-PEI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MDCT定期随访,评估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ESGT)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ESGT治疗的17例B型IMH患者的资料。术后随访中,对所有患者行2次以上主动脉MDCT检查。结果 17例经ESGT治疗的B型IMH患者中,6例血肿完全吸收,9例明显吸收,2例血肿部分吸收。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ESGT治疗B型IMH安全有效;MDCT可以作为重要的影像学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在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支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108例胸主动脉病变(B型夹层94例,假性动脉瘤14例)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结果及并发症。2例行人工血管旁路联合覆膜支架置入术(杂交手术),其余患者直接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其中,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72例(A组),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34例(B组)。对比两组术后内漏、LSA显影、双上肢收缩期压差等结果。结果支架均顺利置入,术后除1例出现脑供血不足,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余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A组左上肢收缩期血压低于右侧(84.8±44.0)mmHg和(130.8±21.4)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双上肢收缩期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1.3±23.7)个月,仅A组中33例出现轻微左上肢乏力、麻木及头晕症状,无需手术处理。结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中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延长锚定区是可行的,特别是部分覆盖LSA开口更为安全;但必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仔细评估双侧椎动脉及颈动脉血供情况,对合并脑梗塞、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影响脑供血疾病的患者即使右侧椎动脉及双侧颈动脉血供良好,也不宜直接完全覆盖LSA开口。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8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右下腹疼痛1个月入院。体检: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较弱。  相似文献   
10.
腔内隔绝术治疗高风险腹主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腔内隔绝术治疗外科高风险腹主动脉瘤(A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1例AAA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按国际血管外科/心血管外科(SVS/ISCVS)手术风险评估方法分级,1级(较低风险)30例,2~3级(高风险)21例。根据术前CT及DSA资料合理选择支架。术后定期临床及CT影像随访,观察并发症及瘤体形态学变化。结果覆膜支架均顺利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及术后30 d无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9.1±20.5)个月,死亡1例(术后36 d),死因不详。主要并发症5例(9.8%),包括分支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股动脉切口局部并发症2例(血栓形成及淋巴管瘘),支架单臂脱位导致内漏增多1例。术后少量内漏10例(19.6%),其中5例随访期自行消失。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AAA,特别是外科高风险患者,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