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氨茶碱在急危重症孕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7月至2019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急危重症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西医常规治疗组和氨茶碱组,每组40例.西医常规治疗组给予呼吸、循环支持,监测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压(有创),纠正贫...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氯胺酮对化学趋化因子(FMLP)刺激下白细胞表面L-选择素和β2整合素的影响.方法将人白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仅加(DMEM)培养液)、实验对照组(仅加FMLP)、K1-4组(氯胺酮的浓度分别为0.3μg/mL、3.0μg/mL、30μg/mL、300μg/mL),加入不同浓度的氯胺酮温育30 min后,加入FMLP 1μg/mL,作用20 min,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白细胞表面L-选择素和β2整合素的变化.结果白细胞在FMLP的作用下,其表面β2整合素的表达和L-选择素的蜕落明显增加,≥30μg/mL的氯胺酮能抑制FMLP引起的β2整合素的表达上调和L-选择素的蜕落.结论氯胺酮可抑制FMLP刺激引起的白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经口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3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5例,均在液体复苏、抑制胰酶分泌及活性、抗感染、胃肠减压、抑酸、纠正内环境紊乱、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根据肠内营养支持的不同途径分为:经口饮食组(A组)23例,鼻空肠组(B组)22例,鼻胃管组(C组)20例,观察比较三组患者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中转率、病死率、C-反应蛋白(CRP)、氧合指数以及血清白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和B组、C组比较,进食时间无差异,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感染率高于A组和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C组比较,A组C-反应蛋白下降更快、氧合指数、血清白蛋白升高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中转率、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经口饮食是安全有效... 更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体外循环机持续灌注、间断压力灌注、单存低温保存离体肺的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变化,探索离体肺保存的最佳保存方法。方法将30只Mongrel犬分成体外循环组、压力灌注组、低温保存组,每组10只。在保持机械通气的条件下,完整摘取双肺。进行体外循环机灌注、间断压力灌注、单存灌注离体肺循环后低温浸泡保存,并按时间点留取标本;HE染色法观察犬离体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犬离体肺组织AQP1的表达。结果HE染色发现,随着离体时间的延长,肺泡组织结构逐渐塌陷,炎性细胞及渗出物增多,肺泡间隔也逐渐增宽,肺泡腔内可见渗出物;在同一时间点,体外循环组的组织结构损伤变化比压力灌注组和低温保存组轻。在各实验组随着时间推移AQP1的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在每个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AQP1的表达量高于压力灌注组,压力灌注组又高于低温保存组。结论体外循环机械灌注对离体肺的保护作用显著优于间断压力灌注和单存低温保存。  相似文献   
6.
危重患者抗生素应用过程中致病菌快速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抗生素目标治疗7 d内致病菌种类和比例变化的特点.方法 对已明确致病菌并根据细菌学检验使用抗生素的100例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观察不同时间内痰标本中检测出的致病菌种类和比例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年龄、用药时间、住院时间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共分离出295株致病菌,其中以革兰阴性(Gˉ)菌为主,占菌株数的62.4%(184/295).排在前3位的致病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22.4%(66/29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A/MRSE)20.7%(61/295)、不动杆菌属10.5%(31/295),占菌株数的53.6%.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1种及以上,结果发现,致病菌比例发生变化160株,种类发生变化126株;其中随抗生素使用时阃延长,致病菌比例变化逐渐下降,3~5 d致病菌比例变化较6~7 d明显,分别为72.7%、62.5%、60.0%(P<0.01),说明治疗效果确切;而致病菌种类变化则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6~7 d较3~5 d变化为甚,分别为66.0%、77.1%(P<0.01),表现为新的非敏感菌种出现.随着抗生素应用种类的增加,致病菌种类变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抗Gˉ菌时常出现的新菌种为白色念珠菌、MRSA;抗G+菌时常出现的新菌种为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致病菌的变化与年龄和住院时间有关,年龄越大,住院时间越长,致病菌的种类变化越显著.结论 抗生素目标治疗7 d内即可出现新的非敏感致病菌,且抗生素使用时间越长,种类越多,致病菌的种类变化越明显;患者年龄越大,住院时间越长,致病菌的种类变化也越明显.致病菌种类的变化中白色念珠菌出现几率较高.动态监测致病菌的变化,及时调整并合理使用抗生素,对进一步认识及攻克难治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脂多糖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及核因子-κB易位活化的影响;研究氯胺酮对化学趋化因子FMLP刺激下白细胞表面L-选择素和β2整合素的影响.方法分两部分进行.(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培养箱中培养至单层后,设置空白对照组(仅加DMEM培养液)、实验对照组(仅加脂多糖)、K1-4组(氯胺酮浓度分别为0.3μg/mL、3.0μg/mL、30μg/mL、300μg/mL),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异丙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线粒体酶的活性、线粒体内钙含量和线粒体内膜跨膜电位(Δψm)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组、异丙嗪1组(P1组)和异丙嗪2组(P2组),分别于术后1、6、24 h分离制备脑线粒体悬液,对线粒体纯度和活性进行酶学测定,以及测定线粒体内钙含量和Δψm的变化.结果(1)脑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在缺血-再灌注后1、6、24 h均低于对照组和P1组、P2组;(2)脑缺血组线粒体内钙含量明显升高,其中6 h时间点线粒体内钙含量升高最为明显(P<0.01);(3)脑缺血组Δψm明显降低,其中6 h时间点Δψm下降最为明显(P<0.01).(4)异丙嗪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钙超载和Δψm的下降和丧失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关系(P<0.05).结论异丙嗪能够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线粒体通透性转换,从而具有保护线粒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miR-152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增殖、转移及致瘤性的调控机制。方法:将购买的SHI-1细胞系进行miR-152过表达(miR-152 agomir组)或抑制处理(miR-152 antagomir组)并设置阴性对照组(NC组)。应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yclin D1、Caspase-3、MMP-2、TIMP-2、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致瘤性。结果:与NC组相比,miR-152 agomir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而miR-152antagomir组的细胞活力以及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上升(P0.05)。与NC组相比,miR-152 agomir组细胞Cyclin D1、MMP-2、N-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但Caspase-3、TIMP-2和E-cadherin的表达在上述各组中明显升高;同时,细胞凋亡增强,裸鼠致瘤性降低(P0.05)。miR-152 antagomir组Cyclin D1、MMP-2和N-cadherin被显著诱导,但该组Caspase-3、TIMP-2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同时,细胞凋亡减少,裸鼠致瘤性增强(P0.05)。结论:miR-152能抑制SHI-1细胞系增殖、转移及致瘤的能力,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iR-152调控MMP-2以及TIMP-2等侵袭转移相关因子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技术在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尿酸盐沉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痛风的患者进行患病关节的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照组为10列非痛风患者。采用双能量CT物质分解算法处理图像后,由2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根据关节有无尿酸盐结晶沉积将结果判定为阳性或阴性。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尿酸盐结晶沉积的差异及双源双能量CT检出尿酸盐沉积部位与临床评估的差异。结果:通过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24例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共发现223处尿酸盐结晶沉积,而临床四肢体格检查仅能发现88处关节疑有病变,仅占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发现病灶的3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未发现尿酸盐结晶的沉积。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对痛风疑似患者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检测中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和无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