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B型钠尿肽、心室结构及肺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7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心脉隆治疗组(n=35)和常规治疗组(n=35),两组均予以常规心衰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心脉隆注射液100mg/(kg.d)入液静点,治疗14d后观察患者血清BNP水平,心室结构及肺动脉压变化。结果心脉隆治疗组BN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肺动脉压明显降低,心室结构明显改善(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能够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提示心脉隆注射液有益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0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3例正常健康查体者,前者根据血压的不同分为3个亚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血压测量,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管腔内径和斑块厚度、性质、数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膜中膜厚度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内膜中膜厚度在1级与2、3级高血压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2、3级高血压之间比较无差异显著性;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在3级与1、2级高血压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2级高血压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内膜中膜厚度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8,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膜中膜厚度和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冯玉平  石惠荣  王淑花 《中国医药》2013,(11):1542-154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抵抗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肾损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63例)。2组均低钠饮食、适当运动、减轻体质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mg/d,连续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压、LDL—C、hs—CRP、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AU)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DL—C、hs—CRP、抵抗素、IMT和MAU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0.4)mmo]/L比(3.1±0.5)mmol/L,(3.7±1.5)mmol/L比(4.84±1.5)mmol/L,(21.2±2.2)μg/L比(25.4±2.7)μg/L,(2.0±1.3)mm比(2.6±1.2)mm,(21±7)mmol/L比(31±11)mmol/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DL—C、hs—CRP、抵抗素、IMT、MAU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缓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抵抗素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将212例 EH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氟伐他汀组(n =107)和对照组(n =105);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氟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缓释片80 mg/d,连续口服12周。观察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抵抗素水平和 IMT 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氟伐他汀组在治疗后LDL-C、hsCRP 、抵抗素、IMT 均显著下降,分别为 LDL-C(2.7±0.7)mmol/L vs (1.9±0.6)mmol/L 、hsCRP(5.5±0.8)mg/L vs (2.4±0.9)mg/L、抵抗素(2.7±0.8)μg/L vs (1.7±0.5)μg/L、IMT(2.2±0.3)分 vs (1.4±0.4))分(均 P <0.05);对照组在治疗后 hsCRP 显著下降,hsCRP(3.7±0.4)mg/L vs (3.9±0.9)mg/L(P <0.05)。治疗12周后,氟伐他汀组 LDL-C、hsCRP、抵抗素、IMT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 LDL-C(1.9±0.6) mmol/L vs (2.7±0.5)mmol/L 、hsCRP(2.4±0.9)mg/L vs (3.9±0.9)mg/L、抵抗素(1.7±0.5)μg/L vs (3.2±0.5)μg/L、IMT(1.4±0.4)分 vs (2.2±0.4)分(P <0.05或<0.01)。结论氟伐他汀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机制与降低血清 LDL-C、hsCRP、抵抗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抵抗素(Resistin)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3例为病例组,正常健康查体者43例为对照组,病例组根据血压的不同分为3个亚组:1级28例、2级33例、3级42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血压测量,检测颈总动脉IMT,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Resistin.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hsCRP、Resistin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其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IMT[3.00(2.00)]分vs[0.00(1.00)]分、hsCRP[4.51(4.36)]mg/L vs[2.01(0.95)]mg/L、Resistin[2.87(1.99)]μg/L vs[1.59(1.46)]μg/L.随着血压级别的上升IMT、hsCRP、Resistin有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2级和3级高血压的IMT高于1级高血压(P<0.01);3级高血压的hsCRP、Resistin高于1级和2级高血压(P<0.05),分别为IMT 1级[1.00(2.00)]分vs 2级[3.00(2.00)3分vs 3级[3.00(2.00)]分、hsCRP 1级[3.61(2.35)]mg/L vs 2级[6.00(5.69)]mg/L vs 3级[4.45(4.88)]mg/L、Resistin1 级[2.01(1.49)]μg/L vs 2级[3.11(2.27)]μg/L vs 3级[3.11(1.28)]μg/L.高血压组IMT、hsCRP、Resistin相关分析,IMT与hsCRP、Resistin均呈正相关(r=0.500、0.490,均P<0.01),Resistin与hsCRP呈正相关(r=0.396,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hsCRP、Resistin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与经典的炎症因子hsCRP比较,Resistin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对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细胞因子和同型半胱氨酸则是公认的启动炎症反应的重要因子,现就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主要围绕三种学说:脂质漫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学说。Virchow曾提出AS是炎症的观点一直未被广泛接受。随着研究逐步深入,一些化学因子和细胞因子不断被发现,近年来叉重新提出AS是炎症过程的观点,认为AS的表现符合炎症表现的普遍规律。Ross教授较系统全面的综述了近年文献,以新的论据在他损伤反应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Ross教授的炎症假说要点有:①AS是脂质沉积于动脉壁形成局部斑块的过程,此过程经由炎症反应介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EH)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EH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适当锻炼,减轻体重,口服贝那普利5 mg~10 mg,2次/日,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每晚顿服,1次/日,连续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抵抗素水平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AU)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LDL-C、hsCRP、抵抗素、IMT、MAU显著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EH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机制与降低LDL-C、hsCRP、抵抗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气分析、D-二聚体及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 7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心脉隆治疗组(n=35)和常规治疗组(n=35),两组均予以常规纠正心衰、抗炎、平喘等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心脉隆注射液100 mg/kg/d入液静点,治疗14d后观察患者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及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心脉隆治疗组动脉血气分析血氧分压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血红蛋白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能够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肺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提示心脉隆注射液有益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石惠荣  张金凤  张文杰 《临床荟萃》2008,23(17):1241-1242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的疾病,至今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