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采用碳离子注入对硅橡胶进行表面改性,得到碳-硅橡胶,评价碳-硅橡胶的机械性能和生物安全性.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采用邵氏硬度计(A型)和电子万能实验机,测量其邵氏硬度、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断裂强度等机械性能参数;采用红细胞溶血实验、全身毒性实验、皮下植入实验、过敏与刺激实验、热源实验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邵氏硬度计和电子万能实验机测量结果表明碳离子注入法未改变硅橡胶机械性能;红细胞溶血实验显示材料溶血率小于国家标准,说明材料植入体内后不会引起溶血反应;全身毒性实验的结果表明材料不具有毒性;皮下植入实验结果表明有良好的体内安全性和相容性;刺激实验:刺激率为0;致敏实验:致敏率为0;热源反应中家兔平均体温升高为0.1℃,其不具有致热源作用,初步符合生物医用材料的要求.结论 碳离子注入硅橡胶表面未改变硅橡胶的机械性能,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作具有微沟槽图形的硅橡胶(silicone rubber,SR)表面改性材料,检测改性前后材料表面理化性质,初步评价细胞相容性.方法 利用具有微沟槽图形的方形母版,采用浇灌的方法成功制作表面具有微沟槽图形的硅橡胶改性材料,同时进行碳离子注入处理,并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水接触角等技术测量改性前后硅橡胶的表面理化性质.通过细胞黏附实验、CCK-8细胞增殖实验以及Western blot等技术观察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情况以及Talin、Zyxin蛋白的表达.结果 AFM观察到各组材料表面形貌出现明显的差异,微沟槽硅橡胶(patterned SR,P-SR)以及微沟槽-碳硅橡胶(patterned carbon ion implanted SR,PC-SR)均可在表面见微沟槽图形,而碳硅橡胶(carbon ion implanted SR,C-SR)出现不规则凸凹结构.水接触角显示材料进行微沟槽图形化处理后,可增加材料的水接触角.细胞黏附和增殖实验提示对材料进行微沟槽图形化处理后,细胞的黏附和增殖能力较C-SR降低,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观察到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在P-SR和PC-SR组排列有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黏附相关蛋白Talin、Zyxin的表达在C-SR和PC-SR组高于SR组(P<0.05).结论 微沟槽图形可影响硅橡胶的表面性能和细胞的增殖、排列等功能,对减轻包膜挛缩发生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多羧基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COOHx)杂化硅橡胶(SR),并研究其生物相容性。方法 (1)八苯基倍半硅氧烷经过卤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得到多羧基八苯基倍半硅氧烷,而后与液态双组分SR混合均匀硫化得POSS-COOHx杂化SR。(2)采用CCK-8和细胞骨架染色检测细胞相容性;通过体内置入实验和HE染色,检测POSS-COOHx杂化SR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1)成功制备POSS-COOHx杂化SR。(2)POSS-COOHx杂化SR的生物相容性较普通SR显著提高。结论笼型倍半硅氧烷可以作为很好的分子平台引入亲水性基团改变SR的表面性质,提高SR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碳离子对硅橡胶(silicone rubber,SR)进行表面注入改性,并对改性材料进行形貌观察、理化性能检测及其细胞相容性评价.方法 采用多功能离子注入机在不同碳离子注入量下对SR进行表面注入改性,得到碳-硅橡胶(Carbon ion implanted silicone rubber,C-SR),并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技术对材料的表面性能进行检测.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技术观察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在改性后材料表面的生长情况.结果 SEM发现各材料的表面形貌无明显差异,FTIR观察各材料的图谱无明显变化,XRD提示碳离子注入后形成了新的晶体结构,但差异并不显著.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C-SR增殖能力较SR有明显提高(P<0.05).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提示碳离子注入后,材料的细胞黏附性增加.结论 采用碳离子注入制作的C-SR改性材料,与纯SR相比,表面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均得到了提高,有可能作为新的软组织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碳离子硅橡胶经过不同消毒试剂与方法处理后其表面亲疏水性、表面自由能以及邵氏硬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碳离子硅橡胶经过70%酒精、2%碱性戊二醛、0.5%碘伏、5.25%次氯酸钠、3%过氧化氢以及134℃高温、高压等消毒试剂或方法处理后,采用静态接触角测定仪检测其表面水、甘油接触角以及邵氏硬度变化情况,采用Owen-Wendt公式计算表面自由能γs、极性分量γsp以及非极性分量γsd变化.结果 碳离子硅橡胶经过5.25%次氯酸钠以及3%过氧化氢处理后,其表面接触角以及表面自由能发生明显变化,前者使得其表面呈现出完全的亲水性;70%酒精、2%碱性戊二醛、0.5%碘伏以及134℃高温、高压等方法对材料表面接触角以及表面自由能等影响较小.不同处理组材料表面邵氏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70%酒精以及134℃高温、高压等消毒方法对碳离子硅橡胶表面性能影响最小,结合操作便利性等因素,70%酒精可认为是该材料最适宜的消毒处理方式.而次氯酸钠消毒液极不利于该材料表面形貌维持,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6.
硅胶由于其生理惰性和低毒性,常作为组织代用品广泛应用于乳房畸形矫正或美容性隆乳手术中,但是硅胶假体置入存在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包膜挛缩、挤压、血肿、感染、假体移位、假体破裂以及乳房假体相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reast implant-associated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BLA-ALCL)等。包膜挛缩作为乳房置入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常导致乳房变硬、变形、疼痛,最终导致置入失败,需要二次手术,影响临床效果。现通过阐述减少包膜挛缩的硅胶表面改性的方法,分析各种硅橡胶改性方法优缺点,探讨硅橡胶改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提高硅橡胶的临床应用效果提供一些思路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梁勇  石小花 《浙江医学》1997,19(6):355-356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术式,其中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的Patey术应用较为普遍。我院1990~1997年共施行Patey术10例,术后用肌电图检查评估保留的胸大肌功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本组10例均为女性,年龄35~58岁,平均43岁。按UICCl988年TNM分期标准分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作硅橡胶基羟基磷灰石涂层材料并优化其技术参数,并对涂层材料进行形貌观察和理化性能检测.方法 将粉末状羟基磷灰石(HA-1,粒径40 μm)和颗粒状羟基磷灰石(HA-2,粒径150 μm)喷涂于硅橡胶(Silicon rubber,SR)表面,制备出两种涂层材料(HA-1/SR)和(HA-2/SR),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检测材料生物力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技术对材料的表面性能进行检测,将所得数据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EM观察见HA均匀涂布在SR表面,粘着紧密;FTIR和XPS检测结果表明:HA与SR属于物理性结合,未破坏两者的化学结构;在理化性能检测中,HA/SR的邵氏硬度、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与SR相比明显降低(P<0.05),但符合临床应用要求.结论 HA/SR涂层材料的理化性能满足临床使用要求,且HA分布于材料表面会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望作为一种理想的软组织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烧伤后小鼠血清皮质醇及肝组织皮质醇结合球蛋白(corticosterone binding globulin,CBG)的时相变化特点。【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造成Ⅲ度烧伤,烧伤面积15%~20%。分别于伤后12、24、48 h测定血清总皮质醇、游离皮质醇浓度,采用免疫印迹、逆转录PCR在蛋白质和m RNA水平测定肝组织CBG水平。【结果】烧伤后小鼠血清总皮质醇浓度升高,12 h升至顶峰,为(95.52±6.73)mmol/L,48 h恢复正常,为(50.99±9.52)mmol/L;同时肝组织CBG m RNA和CBG水平下降,使血清游离皮质醇浓度升高,烧伤后24 h升至顶峰,为(25.6±5.01)mmol/L,48 h时仍未恢复正常,为(16.06±6.56)mmol/L。【结论】烧伤应激引起小鼠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CBG水平下降对血清皮质醇起正相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