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嗜银染色技术对34例良性胃溃疡、4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46例胃腺癌组织石蜡切片中的核仁组成相关蛋白(AgNOR)进行研究,25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作对照。发现对照组、良性溃疡组,异型增生组和腺癌组的细胞核AgNOR平均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恶性细胞中AgNOR的体积、形状及在细胞核内的位置也不相同。作者认为此法有助于区别胃的良性和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胃肝样与非肝样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肝样与非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差异.方法以胃肝样腺癌(24例)为研究对象,以胃非肝样腺癌(1128例)为对照组,由2名以上作者对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放射免疫双抗法和ABC免疫组化法检测956例(含部分门诊病例)胃癌患者血清AFP和45例石蜡包埋胃癌组织中的AFP及CEA.对140例胃癌患者术后进行了随访.结果对比行卡方检验.结果脉管浸润率、术前肝及其它脏器转移率和术后1年死亡率胃肝样腺癌组和非肝样腺癌组分别为7500%,2083%,833%,5000%及5332%,160%,080%,2845%.前组明显高于后组(P<005,P<001).而发病年龄、性别分布、好发部位及大体类型两组相似.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肝样腺癌比一般类型胃癌在生物学行为上更易浸润腺管,肝转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睾丸恶性大细胞钙化性支持细胞瘤一例李祥周石凤娟陆晓哲张佃乾赖仁胜王春淑患者男,42岁。左睾丸结节性肿物10年,进行性肿大伴疼痛1月余,于1996年4月1日入院。查体发现左睾丸6cm×5cm×3cm大小,质中等硬,压痛。附睾亦见2cm×1cm×1cm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卵巢有梭形细胞成分宫内膜样癌伴肝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肝样癌的组织发生。方法:收集和分析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石蜡切片免疫组化ABC法染色。结果:①1例62岁老妇,患有原发性高度恶性卵巢癌,并伴有AFP明显升高。AFP常随病情变化而变化;②病理特征主要为有梭形细胞成分宫内膜样癌和明显肝样癌成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肝样癌及其癌细胞内外玻璃小体AFP阳性;内膜样癌中腺上皮Keratin、EMA、ER阳性;而梭形细胞则Keratin、EMA和Vim阳性。而Desmin、Myoglobin、GAFP、HCG所有瘤细胞均为阴性;③由于AFP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患者预后不良。结论:以上结果表明,有梭形细胞成分卵巢宫内膜样癌伴肝样癌为卵巢一种特殊临床病理实体,反复复发后已完全向肝样癌转化  相似文献   
5.
AFP阳性胰腺癌和壶腹乳头部癌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AFP阳性胰腺癌(4例)和壶腹乳头部(1例)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5例此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理标本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进行研究.结果;此类癌多见于中老年人,血清AFP明显增高;5例均发生肝转移,于1年内死亡,平均生存期5个月;病理组织形态:均为浸润性癌,脉管内常见癌栓;2例为分化差腺癌,2例为肝样腺癌(1例为壶腹乳头部,1例为胰腺),后者癌组织由两种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腺癌区和肝样分化区组成,肝样区癌细胞具有与肝细胞癌相类似的形态特征,其癌细胞AFP染色呈阳性表达.结论:此类癌由于AFP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癌细胞侵袭性强易发生肝转移,病人预后不良,属高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食管和胃双原发性绒毛膜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胃原发性绒毛膜癌(绒癌)国内外文献有一些病例报道[1~7],但食管和胃双原发性绒癌尚乏报道。现将我科在回顾1983年~1997年间手术切除的1486例胃癌的病理切片中发现的1例,现报告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8.
许多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HBV具有泛嗜性,除了存在于肝细胞外,尚可存在于肝外的其它组织(如胰腺、心肌、肾、肺等)中。我们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食管、胃及大小肠的癌与非癌组织作了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检测,以了解后者在这些组织中的存在情况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复发与转移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4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研究,发现它的特征为肿瘤位于真皮,病程长,术后局部复发率高(47.8%)、转移率较低(6.5%);多次复发率导致转移。对复发22例和转移3例的研究,并结合文献临床与病理相关因素:(1)肿瘤生长时间长,瘤体较大,无完整包膜.呈浸润性生长而不易彻底切除干净;(2)对DFSP临床病理特性了解不够常误诊为良性肿瘤,使首次手术多在门诊进行而切除不彻底;少数病例病理亦误诊为良性肿瘤,使病人失去及时作进一步扩大切除机会;(3)部分DFSP复发后瘤细胞异型和核分裂增多,并出现纤维肉瘤区域,肿瘤恶性程度增高;(4)转移者除以上因素外,还可能与局部外伤和多次复发手术致使血管、淋巴管损伤以及DFSP有侵犯血管、淋巴管潜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活血化浊解毒汤联合炔诺酮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炔诺酮片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活血化浊解毒汤联合炔诺酮片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7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中CA125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CA125水平均显著改善,但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活血化浊解毒汤联合避孕药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