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似半球梗死的脑干梗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干梗死者临床与影像学改变。结果脑干病变时多合并有交叉性体征,CT检查漏诊率较高,行MRI检查阳性率较高。结论病变位置在桥脑面神经核以上时,表现与半球梗死相似,CT正常者不能除外脑干病变,MRI是诊断脑干病变的重要手段,仔细的查体可在MRI前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石兴超 《中外医疗》2009,28(3):109-109
奥扎格雷钠为一种选择性强效TXA2合成酶抑制剂,可以减少TXA2的产生,使血栓形成过程受到抑制;同时可以使前列环素(PGI2)产生增加,改善二者之间的平衡,改善脑部供血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84例脑出血患者血脂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是我国目前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变,脑部出血常由于高血压病所致;小动脉硬化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常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病与冠心病共同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现报告84例脑实质出血患者的血脂资料以探讨血脂与脑出血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合并周围神经病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3例干燥综合征合并周围神经病者的临床表现,并行胫神经活检、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3例患者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较为明显,其中1例损害较重,并且有轴索变性、神经营养血管纤维素样坏死、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干燥综合征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可能与血管缺血、血管炎有关,早期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及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的影响。方法对1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作频率在3次/d以上、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mi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严重的病例、或伴有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冠心病等心脏病变、糖尿病或高酯血症等是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或降纤等治疗的患者发展至脑梗死的比例明显减少。结论TIA进展至脑梗死是多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TIA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以及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对TIA患者积极抗血栓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我科于 2 0 0 3年 4月收治 1例脑干梗死患者合并较为明显的精神症状 ,贪食等 ,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 ,46岁 ,饮酒 2两后出现眩晕、恶心、呕吐 ,随即出现双侧肢体无力、嗜睡、昏迷、大小便失禁 ,发病 2 .5小时急诊入院治疗 ,头部 CT未见出血性改变。平时体健 ,无高与腹部检查正常 ,浅昏迷 ,瞳孔等大等圆 ,光反应敏锐 ,直径2 mm,双侧眼球可见水平与旋转性眼震 (非持续性 ) ,无脑膜刺激征 ,强痛刺激可见右侧肢体回缩 ,左侧无活动 ,双下肢巴氏征 (+ ) ,夏道克征 (+ ) ,双侧掌颏反射 (+ ) ,化验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均正常 ,心电图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KHS)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探讨有诊断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方法对9例VKHS患者眼部症状与体征、全身临床表现、神经系统表现及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痛8例,其中2例为首发症状;6例出现脑膜刺激征;眩晕、听力下降及前庭性共济失调各2例;耳鸣4例;脑脊液检查结果全部异常;头部CT检查均正常;4例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正常。结论头痛及脑膜刺激征为本病常见症状,但缺乏特异性;脑脊液、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诱发电位检查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严密观察、仔细检查可有效避免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KHS)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探讨有诊断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方法 对9例VKHs患者眼部症状与体征、全身临床表现、神经系统表现及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头痛8例,其中2例为首发症状;6例出现脑膜刺激征;眩晕、听力下降及前庭性共济失调各2例;耳鸣4例;脑脊液检查结果全部异常;头部CT检查均正常;4例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正常.结论 头痛及脑膜刺激征为本病常见症状,但缺乏特异性;脑脊液、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诱发电位检查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严密观察、仔细检查可有效避免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血浆中溶血磷酯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将脑梗死1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4例、急性心肌梗死5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0例按临床诊断分为4组观察,测定治疗前及抗血小板活化、抗凝治疗后一周时血浆LPA值,并设立非急性血管缺血性疾病及健康体检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LPA。结果观察组4组患者血浆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49±0.5)μmol/L,分别为(3.93±0.26)μmol/L、(4.09±0.52)μmol/L、(4.56±0.65)μmol/L、(3.62±0.16)μmol/L(P<0.01),经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后4组患者血浆LPA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对比(P<0.01)。结论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LPA,在急性心脑缺血等血栓相关性疾病早期的病情预测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活化、抗凝治疗药物筛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石兴超 《现代保健》2008,(30):41-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方法对36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患者及236例体检者进行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并对体检有LPA增高者进行随访3~6月。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者入院时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2.04±0.7)μmol/L(正常值〈2.9μmoL/L)分别为(4.12±0.65)μmol/L、(3.74±0.56)μmol/L(P〈0.05),经抗血小板治疗后LPA分别平均下降至(2.06±0.91)μmol/L及(2.45±0.62)μmol/L;体检者中有LPA增高者共49例(3.54±0.36)μmol/L,随访3~6月共有3例发生脑梗死,8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LPA可以作为脑缺血性疾病发作的预警信号,为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