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下胸椎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导致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199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下胸椎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导致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垂足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1~65岁,平均44岁.诊断均经术前CT、MRI和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T10-114例,3例有髌阵挛和踝阵挛;T11-125例,4例有踝阵挛;T12L1 8例,仅表现为Babinski征阳性.采用上关节突整块切除后涵洞法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固定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胫骨前肌肌力、矢状面Cobb角及MRI片上脊髓最狭窄处硬膜囊横截面积.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22~76个月,平均48.6个月.术后JOA评分(9.53±0.94)分,平均恢复率72.9%.术后胫骨前肌肌力评分均达到4级以上,平均恢复率95.0%.手术前后Cobb角无变化.脊髓最狭窄处硬膜囊横截面积由术前(35.8±7.3)mm2增加至术后(132.9±6.5)mm2.结论 下胸椎椎间盘突出可导致下运动神经元损伤.采用上关节突整块切除后涵洞法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固定治疗,脊髓减压确切,脊柱稳定,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恢复.  相似文献   
2.
双侧肾动脉不全结扎法建立肾前性急性肾衰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建立肾前性急性肾衰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将家兔双侧肾动脉分别与直径为0.90 mm的渔线一并结扎,造成肾动脉狭窄、肾血流量减少的病理状态。20 min后剪断结扎线恢复肾动脉血流。分别于肾动脉结扎前、结扎后及恢复血流后1 h内多个时段检测尿量、血清肌酐、电解质,并行血气分析和肾脏病理检查。结果:(1)肾动脉不全结扎后动物尿量明显减少,血清肌酐(Cr)水平显著升高,血清钾水平升高,动脉血pH值、碳酸氢盐(HCO3-)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剩余碱(BE)负值增加。(2)恢复血流后1 h内,尿量逐步增加,血清肌酐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清钾、钠、氯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血气分析继续呈代谢性酸中毒变化。(3)肾脏病理检查缺血20 min、缺血20 min-恢复60 min和缺血20 min-恢复5 h的肾小球、肾间质小管无明显病理变化。结论:双侧肾动脉不全结扎法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肾前性(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特征,可以作为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以肾血流减少为特征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动物模型。方法:家兔双侧肾动脉不完全结扎造成肾缺血,20 min后恢复肾血流。检测动物在肾动脉不完全结扎前、后及恢复血流后的尿量、血清肌酐、电解质、血气分析并做肾脏病理学检查。结果:肾血流减少后,动物尿量明显减少,而血清肌酐水平显著升高;同期血清钾水平升高,pH降低,HCO3-及BE明显减少。恢复肾血流后尿量增多并逐步趋向正常;至恢复血流1 h时血清肌酐水平已降至正常,但代谢性酸中毒持续发展,血清钾水平降低后又有所回升。缺血20 min及恢复血流1 h和5 h的兔肾病理检查无明显改变。结论:双侧肾动脉不完全结扎法复制出的动物模型具有ARF的多重表现和功能性ARF的特点,体现了肾血流因素在ARF发生及治疗方面的临床意义,可供教学和科研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