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5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帚霉菌甲真菌病近年已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我国报告鲜见,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40岁,汉族。于10年前发生灰甲,大趾甲先于甲侧缘,渐整甲灰黄、甲板下松脆增生,以后其它各甲也有不同程度的灰黄,外用剥甲硬膏效不佳。体检:双足以大(足母)趾明显的甲板黄棕色、变脆、畸形,甲板下角质增生明显,其它各趾甲也不同程度甲板灰黄增厚,趾间轻度脱屑,跖部皮肤粗糙增厚。真菌镜检甲屑可见菌丝、芽孢。真菌培养:短帚霉菌生长(重复培养三次)。甲屑平皿培养;菌落数目>10。红色毛发癣菌生长(重复培养二次)。  相似文献   
2.
甘肃天水大骨节病区粮食真菌污染的调查研究(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真菌毒素与大骨节病的发病关系,我们于1987年和1988年连续两年采集了甘肃天水大骨节病区10个自然村(包括一个病区非病点对照村)的小麦和玉米样品,用表面消毒法分离检查样品内的真菌污染。根据我们的检查结果,无论病区小麦样品还是  相似文献   
3.
从足部溃疡分离出林生地霉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1例足部溃疡分离菌株的真菌学研究结果.方法 采用真菌直接镜检与培养、扫描电镜、AP120生化鉴定试验和DNA序列分析,对1例男性患者足背溃疡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作小鼠感染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皮损分离菌株27℃培养见表面平坦、不湿润、无粘性的乳白色酵母样菌落;镜检见粗大、透明、分隔菌丝,有方形、矩形孢子.API20CAUX试刺盒检测,提示为帚状地霉;DNA序列分析,与林生地霉模式菌株UFMG-354-2的D1/D2区碱基同源序列具有99.1%的相似性,而与MTCC39474具有99.8%的相似性.该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高度敏感.小鼠接种试验显示该菌株有致病性.用伊曲康唑治疗2周后,皮损明显好转.结论 此例足部溃疡分离菌株为林生地霉,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1例由胶孢镰刀菌所致足部无色丝孢霉病。方法 询问病史及体检,取右足内踝处皮损常规病理检查。取皮损分泌物行10% KOH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鉴定菌种。结果 患者女,72岁,右足溃疡3年。检查见右足踝内侧皮肤约3 cm × 1.5 cm溃疡,基底暗红色肉芽组织增生,表面湿润,触痛明显。溃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肉芽组织坏死,有细长、分隔、无色菌丝样结构物,其周围组织伴有慢性炎症细胞散在浸润,PAS染色显示腊肠样菌丝及散在卵圆形真菌孢子。皮损分泌物真菌镜检见分隔、分支无色菌丝。分离菌株经培养及鉴定为胶孢镰刀菌。本菌株对特比萘芬、制霉菌素及两性霉素B高度敏感。给予口服特比萘芬0.25 g,每日2次,2个月后病灶完全愈合。结论 本病例为胶孢镰刀菌所致足部皮肤无色丝孢霉病,特比萘芬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从外阴分泌物中分离出一株深红酵母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感染在临床分离的菌种中,以念珠菌、隐球菌常见,女性外引阴道念珠菌病也以念珠菌为主,深红酵母菌感染并不多见[1].我院临床微生物室从门诊患者外阴皮损分泌物中分离到一株深红酵母菌.报道如下: 患者情况:蒲××,女,15岁,门诊病历号0142459.主因外阴疼痛、搔痒就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鉴定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病原丝孢酵母菌AS2.2174,并探讨将DNA序列分析且于病原酵母菌快速鉴定的可行性。方法 丝孢酵母菌株取自1例播散性毛孢子菌病患者的皮肤病损处,用简易微量DNA提取方法从病原酵母菌株中提取细胞总DNA,用PCR方法扩增26S rDNA D1/D2区域,纯后用热循环测序法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测定了菌株AS2.2174的26S rDNA D1/D2区域的604个碱基序列,并将该序列登录于GenBank(登录号:AF337949)。通过与丝孢酵母属所有种模式菌株D1/D2序列的比较分析表明,AS2.2174与阿萨希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asahii)的序列完全相同,而与在表型特征上与Trichosporon asahii难以区分的另外3个丝孢酵母菌种或变种分别相差3-8个碱基。结论 确定菌株AS2.2174属于Trichosporon asahii,并显示DNA序列分析在病原酵母菌鉴定方面具有常规方法难以达到的快速和准确。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64岁.因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反复咳嗽、咳痰伴轻微哮喘近1个月,于2008年5月15日来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2008年4月11日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下壁心肌梗死在北京某医院住院治疗,2008年4月18日在全麻和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移植的血管取自右下肢大隐静脉,术中曾气管插管2次,术后因发热、咳嗽、气管不适和白细胞增高等,静脉滴注头孢吡肟(马斯平)2d,莫西沙星(拜复乐)5d,亚胺培南(泰能)9d,间断输注过白蛋白、血浆、悬浮红细胞(AB型),多次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住院期间行电子喉镜检查见左侧声带活动稍差,气管黏膜充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白念珠菌基因多样性与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最近开展的CAI微卫星法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鉴定VVC患者白念珠菌的基因型,采用E-test法对检出的念珠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从VVC患者分离出89株白念珠菌,鉴定出26种基因型.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酮康唑和氟康唑敏感.主要基因型(A、B、C、D)占69.7%(62/89),白念珠菌B基因型菌株及非B基因型菌株对伊曲康唑(ITR)的耐药率分别为66.7%(14/21)和4.4%(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P-SSCP技术有利于研究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白念珠菌B基因型菌株对ITR有更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3岁,农民。10年前右手背出现一小疖肿,外用红霉素软膏2周后治愈。1个月后右手背出现一蚕豆大皮肤溃疡,经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但皮损处皮肤增厚,长期外用皮炎平乳膏未见明显好转。2006年3月26日就诊。发病期间无发热。无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及外伤史。体检:右手背皮肤见一不规则疣状斑块,约2.5 cm × 4 cm大小,有少许渗液。其他部位皮肤未见异常。口腔分泌物及尿沉渣真菌检查均为阴性。皮损KOH镜检见棕色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出局限、绒状、墨绿色菌落,镜下见枝孢产生具分枝的球形分生孢子链。DNA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26S rDNA D1/D2序列与GeneBank中的球孢枝孢(AB100654)相差2个碱基,ITS序列与球孢枝孢(AM176719)相同,与球孢枝孢(AY625063)相差5个碱基。结合上述发现及微量培养等结果,该菌株鉴定为球孢枝孢。皮损组织HE染色显示肉芽肿相,PAS染色见棕色孢子,结合真菌学检查结果,诊断为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伊曲康唑敏感。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0.2 g/d,连续8周,皮损明显消退,但2个月后失访。  相似文献   
10.
我国首见由地霉引起的脓癣一例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报道我国首见由地霉所致脓癣一例。方法 患者为9岁男孩,头部出现脓癣样皮损,耳后淋巴结肿大,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取头顶皮损表面痂皮及病发多次真菌培养、直接镜检证实为真菌病;通过真菌培养、扫描电镜、生化学实验及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通过扫描电镜及毛发受侵试验观察菌株对毛发的感染情况;通过动物试验观察菌株的致病力;观察临床抗真菌治疗效果及体外药敏实验。结果 真菌学培养均有同样菌落生长,菌落表面平坦,27℃培养边缘有菌丝生长,37℃培养为湿润的酵母样菌落。镜下见大小不一的矩形关节孢子及大量圆形或卵圆形孢子,出芽或不出芽,并可见有分支的菌丝。菌种经生化学实验等鉴定为地霉菌,DNA序列分析证实该菌属于昔维考拉地霉(Geotrichum silvicola)或其姐妹株。动物实验证明该菌有致病性。经特比萘芬治疗4周后好转,真菌学检查阴性。结论 此例地霉所致脓癣为我国首见;特比萘芬治疗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