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是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 ,其患病率与发病率均居于诸精神病之首 ,本病与犯罪、违法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凶杀案例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精神分裂症占有相当比例 ,本文就 73例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的临床资料与作案特点作一分析 ,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我院 1991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共接受以故意杀人为案由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14 7例 ,其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73例 (49.7% ) (精分症组 )、其他精神障碍 4 0例 (2 7.2 % )、排除精神病者 34例 (2 3.1% ) (无精神病组 )。精分症组 :男4 7例 ,女 2 6例 ,年龄 2 1~ 5 9岁 ,平均…  相似文献   
2.
儿童虐待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3.
67例抑郁障碍伴自杀行为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与预测。方法对67例有自杀行为和108例无自杀行为的抑郁障碍进行了临床对照分析。结果高文化程度和城镇居民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高。结论Hamilton抑郁量表总分不能作为预测抑郁障碍自杀危险性的有效指标,而焦虑/躯体化与绝望感因子分对抑郁障碍自杀危险性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静滴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与电休克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三环抗抑郁药需口服治疗剂量一二周后方能起效,难以达到迅速控制病情的效果,故对严重自杀观念和行为、抑郁性木僵及拒绝服药等病情严重的抑郁病人只能首选电休克治疗。然而对伴发热、严重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病、躯体衰弱或老年病人,电休克又属禁忌。对于此类病员如何治疗,是  相似文献   
5.
徐州市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特点,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的自我评定,并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由家长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评定.结果 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未受虐待小学生,其中男生分别为42.9%和20.7%(χ2=4.11,P<0.05),女生分别为44.3%和18.2%(χ2=6.39,P<0.05).各行为因子与自我意识呈负相关(r=-0.236~-0.490,P<0.05或P<0.01);除女生的性问题和残忍因子外,其余男、女生行为因子与儿童虐待呈正相关(r=0.217~0.513,P<0.05或P<0.01).自我意识对行为问题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21~-0.517,t=-2.071~-5.994,P值均<0.05);虐待对行为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86~0.426,t=2.003~4.169,P值均<0.05).结论 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较明显,自我意识水平和受虐待经历可显著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6.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编制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PRCA测试,分析PRCA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及校标效度,并分析小学生的受虐待情况。结果PRCA的虐待总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躯体虐待因子为0.85,情感虐待因子为0.73,性虐待因子为0.99,忽视因子为0.89。PRCA的重测信度为0.68,躯体虐待因子为0.46,情感虐待因子为0.56,性虐待因子为0.70,忽视因子为0.54。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24~0.52,各因子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53~0.77,与抑郁自评量表相关系数为0.35~0.77。受虐待组学生症自评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均分:(1.84±0.61)分vs(1.59±0.57)分,t=2.84,P<0.01]。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受虐待程度较重,一年内受虐待次数较多[总分:(12.87±16.46)分vs(8.49±12.31)分,t=2.00,P<0.05;频度:(1.72±1.71)分vs(1.16±1.16)分,t=2.53,P<0.05]。绝大部分虐待行为始发于10岁之前。结论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作为对儿童进行受虐待情况调查的自评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神经症患者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自尊、自我和谐和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探讨形成不安全感的病理心理学机制.方法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神经症和对照组各27名分别进行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自我和谐量表(SCCS)、自尊量表(SES)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S)的测评.结果 神经症患者SQCA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66.7%vs 22.2%,P<0.01;(13.4±5.6)次vs(6.3±3.4)次,P<0.01],不安全感、自我不和谐性高于对照组[SRFIS总分(67.26±6.69)分vs(56.00±8.86)分,P<0.01;sccs总分(100.41±10.40)分vs(86.48±10.27)分,P<0.01],而自尊心、内控性低于对照组[ses分(19.22±3.34)分vs(23.26±4.31)分,P<0.01;IPCS-I分(29.67±5.05)分vs(32.93±6.11)分,P<0.05],且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不安全感、自我不和谐性、机遇性呈正相关(r=0.476~0.824,P<0.01),与内控性、自尊呈负相关(r=-0.571~-0.668,P<0.01).不安全感与自我不和谐性、他控性和机遇性呈正相关(r=0.411~0.775,P<0.05或P<0.01),与自尊和内控性呈负相关(r=-0.479~-0.708,P<0.05或P<0.01).儿童虐待和自我不和谐性对不安全感具有正性预测作用(Beta=0.354~593,t=2.64~4.42,P<0.01).结论 神经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较严重,具有不安全感强、自我和谐性差、低自尊低自信、自我力量感下降等心理特点,且不安全感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受虐待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是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患病率与发病率均居于诸精神病之首,本病与犯罪、违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凶杀案例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精神分裂症占有相当比例,本文就73例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的临床资料与作案特点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编制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PRCA测试,分析PRCA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及校标效度,并分析小学生的受虐待情况.结果 PRCA的虐待总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躯体虐待因子为0.85,情感虐待因子为0.73,性虐待因子为0.99,忽视因子为0.89.PRCA的重测信度为0.68,躯体虐待因子为0.46,情感虐待因子为0.56,性虐待因子为0.70,忽视因子为0.54.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24~0.52,各因子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53~0.77,与抑郁自评量表相关系数为0.35~0.77.受虐待组学生症自评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均分:(1.84±0.61)分vs(1.59±0.57)分,t=2.84,P<0.01].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受虐待程度较重,一年内受虐待次数较多[总分:(12.87±16.46)分vs(8.49±12.31)分,t=2.00,P<0.05;频度:(1.72±1.71)分vs(1.16±1.16)分,t=2.53,P<0.05].绝大部分虐待行为始发于10岁之前.结论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作为对儿童进行受虐待情况调查的自评工具.  相似文献   
10.
小学一年级受虐待学生死亡概念和自杀意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虐待对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影响,了解受虐待儿童产生自杀意念的情况。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儿童和正常儿童各80名进行结构式访谈,并评定死亡概念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分析两组之间死亡概念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和自杀意念的差异。结果受虐待组儿童对死亡概念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儿童(水平Ⅲ:75.00%vs88.75%,P<0.05),对死亡特征和死亡外延的认识比对照组差(P<0.01),受虐待组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和自杀意念强度均高于正常儿童[1年内:35.00%vs11.25%,(0.82±0.65)分vs(0.35±0.21)分,P<0.01]。结论虐待可对儿童的死亡认知发展过程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使受虐待儿童对死亡概念的认识偏离正常,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