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空气压缩泵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47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对治疗的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提高了治愈率,改进护患关系,增加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高热惊厥在门诊急救的护理经验.方法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控制惊厥、退热、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气吸入.结果 132例患儿病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是抢救高热惊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加强对患儿的对症护理,包括发热、惊厥、精神异常、呕吐、昏迷等,同时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观察患儿的临床恢复情况。结果56例中,放弃4例,好转5例,治愈47例。结论及时治疗和积极、合理的对症护理可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惊厥是儿科较常见的急症,发病率很高,约为成人的10~15倍[1],其临床表现多为突然发作、意识丧失,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或痉挛性抽动,呼吸节律不整或暂停。可伴面部青紫、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两眼球固定或上翻、凝视或斜视,有时可伴大、小便失禁。惊厥发生时间短则几秒钟,长至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加强对患儿的对症护理,包括发热、惊厥、精神异常、呕吐、昏迷等。同时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观察患儿的临床恢复情况。结果56例中,放弃4例,好转5例,治愈47例。结论及时治疗和积极、合理的对症护理可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干出血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07—2014-07收治的130例脑干出血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应对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治愈率为18.5%,总有效率为76.9%;对照组治愈率为7.7%,总有效率为49.2%,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6.9%,观察组显著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干出血患者的护理,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应护理,护理中要认真、负责,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变化密切观察。做好科学、合理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痊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行再手术治疗的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1年左右的随访,记录其生存情况。结果 80例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后1年生存率为71.25%(57/80),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再手术前KPS评分、病理Ⅰ~Ⅱ级和全切手术者占比均较高(P<0.05),经Cox回归分析发现再手术前KPS评分、病理分级和手术切除范围是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发现,再手术前KPS评分、病理分级和手术切除范围对预测患者再手术预后均具有一定价值,3项联合时预测效能最高。结论 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后的1年生存率受再手术切除范围、术前KPS评分和病理分级的影响,可将其作为预测患者再手术后预后的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投诉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方法:对我院近两年18起儿科护理投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投诉主要原因为:护理服务不到位4例(22.22%),护理技术操作欠缺7例(38.88%),护患沟通不够4例(22.22%),护理差错2例(11.11%),病区管理1例(5.55%)。不同护理人员投诉率比较可以看出,年轻护士被投诉率最高。结论:通过抓好全员安全质量教育,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护士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护患交流沟通,做好新分配护士、进修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在为病人提供护理的环节上,抓好重点环节,从法律角度、安全角度出发,在防范上下功夫,可以减少护理纠纷、投诉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临床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 抽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362例, 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术后2周通过电话或网络联系方式提醒患者入院复诊, 评估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 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 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踝关节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36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中失访12例, 最终纳入350例。术后2周, 3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中发生感染22例(6.29%), 未发生感染328例(93.7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合并高血压等方面比较, 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术前体质指数≥28 kg/m2、合并糖尿病、高能量损伤者占比高于未感染组, 手术时间长于未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术前体质指数≥28 kg/m2、合并糖尿病、高能量损伤、手术时间长是踝关节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新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过程中,双下肢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联合3M升温仪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行PFNA手术治疗的12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术中不同血栓防治方法分为两组,A组63例不使用IPC及3M升温仪;B组64例使用IPC联合3M升温仪。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围手术期下肢DVT及变化情况,分别在术毕0、24、72 h以及>72 h(以后每3 d复查1次直至出院)进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两组PFNA手术后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B组5例(7.8%),而A组20例(3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0、72 h及>72 h两组下肢DV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 h时A组DVT形成率明显高于B组(P=0.049);A组患者右下肢及双下肢DVT形成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组左下肢DVT形成明显高于B组(P=0.012)。结论: 术中IPC联合3M升温仪治疗可有效预防行PFNA手术患者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