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的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共30例(30眼),其中分支静脉阻塞20例,中央静脉阻塞10例。年龄34—79岁,平均(57.3+8.9)岁。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的剂量按照PrONTO研究组方法,为1.25mg,3次注射后,根据眼底荧光造影(FFA)结果补充眼底激光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视力、眼底照相、相干光学断层扫描、FFA检查。采用ETDRS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采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CRT)。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CRT值与治疗前基线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RVO患者各个时间点的BCVA与CRT值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30例RVO患者平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3.9±1.9)次,视力提高15个字符及以上者16眼(54%),视力提高5。lO个字符者10眼(33%),视力稳定在5个字符以内者4眼(13%)。治疗后12个月时,ETDRS视力为60±19,与治疗前(42±1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7,P〈O.05)。平均CRT值末次随访时为(268.9±115.9)μm,与治疗前[(616.7±177.0)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3,P〈O.01)。治疗后12个月BCVA与治疗前BCVA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r=0.791,P〈0.01),无论何种类型静脉阻塞,基线视力、预后视力与治疗前黄斑水肿程度均无相关性。末次随访时21眼(70%)黄斑区未见明显囊性积液,9眼(30%)仍有少量囊性积液,FFA显示复发的主要原因为黄斑区小血管渗漏。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可保存或改善视力,有效减轻黄斑水肿;黄斑区毛细血管渗漏是引起黄斑水肿复发的主要原因,所以重复玻璃体腔注射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黄斑水肿(ME)状态下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微视野计(MP-1)检测的ME患者40例4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行验光插片,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德国Zeiss-Humphrey OCT仪进行OCT检查;意大利Nidek公司MP-1微视野计 进行眼底成像、固视检测和视野检查。OCT及MP 1检查均以视盘颞侧2个视盘直径(DD)、下方1/3 DD作为黄斑中心凹进行检查。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患眼BCVA、中心凹厚度(CMT)、中心10°的光敏感度(MS)以及固视情况。结果 不同病因ME患者中,CMT与BCV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429, P=0.069);CMT与M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433,P=0.058)。固视分析中,固视稳定组与固视不稳定组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2,P=0.039),中心注视组与偏心注视组比较,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3, P=0.044)。结论 ME患者CMT增加,但与BCVA、MS无相关性;CMT增加,固视稳定性下降,固视位置发生偏移,出现偏心注视。  相似文献   
3.
王雯秋  孙晓东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19-2321
脉络膜血管新生(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眼内后极部病理性血管新生的重要表现,是造成视力损伤的主要病因之一。整合素α5β1因在CNV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我们就整合素α5β1的结构、分布、活性调节,及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脉络膜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调节进行综述,探讨抑制血管新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黄斑水肿(ME)状态下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微视野计(MP-1)检测的ME患者40例4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行验光插片,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德国Zeiss-HumphreyOCT仪进行OCT检查;意大利Nidek公司MP-1微视野计进行眼底成像、固视检测和视野检查.OCT及MP-1检查均以视盘颢侧2个视盘直径(DD)、下方1/3 DD作为黄斑中心凹进行检查.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患眼BCVA、中心凹厚度(CMT)、中心10°的光敏感度(MS)以及同视情况.结果 不同病因ME患者中,CMT与BCV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429,P=0.069);CMT与M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433,P=0.058).固视分析中,固视稳定组与同视不稳定组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2,P=0.039),中心注视组与偏心注视组比较,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3,P=0.044).结论 ME患者CMT增加,但与BCVA、MS无相关性;CMT增加,同视稳定性下降.固视位置发生偏移,出现偏心注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相关临床和生物化学指标在其监测和预警中的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2型糖尿病(DM)人群.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作为分组金标准:按预期灵敏度(Sen)为80%收集DR病例组100例,预期特异度(Spe)为60%收集无DR对照组150例.检测研究对象DR相关临床及外周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镁、肾功能相关指标、胰岛功能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等生物化学指标,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方法进行准确度比较和分析,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Sen、Spe和约登指数,制定联合诊断试验方案.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有DR临床预警价值的指标是年龄、DM病程、血浆ET-1、血镁和尿白蛋白(P<0.05).预管指标诊断准确度分析显示,在轻度非增生型DR时期,血浆ET-1诊断效力最高,AUC=0.742,Spe=72.00%,Sen=72.20%;在中重度非增生型DR时期,尿白蛋白诊断效力最高,AUC=0.742,Spe=56.10%,Sen=87.88%;在增生型DR时期,血浆ET-1诊断效力最高,AUC=0.857,Spe=84.00%,Sen=85.71%.约登指数最高的联合方案是DM病程联合血浆ET-1的序列试验,预警值为DM病程>3.5年和血浆ET-1>160.00 pg/ml.结论 DM患者的年龄、病程、血浆ET-1、血镁和尿白蛋白是临床监测和预警DR的有意义指标.综合利用这些指标制定联合诊断试验可以帮助DM患者进行DR病情的监测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6.
背景:通过对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ICNV)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MP-1 微视野等多项检查,以了解患者不同黄斑部形态学改变及相应的视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确诊为ICNV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或中心凹旁脉络膜新生血管)32例(32眼)。通过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微视野检查对患者视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眼底照片对黄斑区CNV形态的进行观察。结果:中心凹下CNV15例(15眼),中心凹旁CNV17例(17眼),其中平均BCVA(LogMAR)为0.39,平均视网膜中心凹厚度(CRT)334 μm;平均视觉敏感度(MS)11.8 dB。中心凹CNV组,CRT与BCVA具有明显相关性(r=-0.675, F=2.167, P=0.006, P <0.05),与MS也具有明显相关性(r=-0.681, F=22.91, P=0.005, P <0.05);中心凹旁CNV组,CRT与BCVA无明显相关性(r=-0.071, F=1.018, P=0.786, P >0.05),与MS也无明显相关性(r=-0.142, F=36.54, P=0.586, P >0.05)。固视分析显示,17眼具有稳定固视,9眼具有相对稳定固视,6眼为固视不稳定;固视稳定性与患者黄斑中心凹内2°范围的视觉敏感度(r= 0.380, F=3.213, P=0.032, P <0.05)及病程时间成正相关(r=0.401, F=7.933, P=0.023, P <0.05)。结论:ICNV患者视觉敏感度下降,固视稳定性下降,固视位置发生偏移,出现偏心注视。MP-1联合BCVA及形态学检查将有助于更全面的评价ICNV患者的病情与视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RRD中PVD发生率以及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采用前置镜、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PVD,与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染色观察PVD进行比较.我院住院治疗RRD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术前行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超声和OCT检查玻璃体情况.玻璃体切除手术中采用TA辅助玻璃体染色作观察PVD的金标准,比较各种术前玻璃体检查方法对于诊断PVD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数据采用Kappa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不同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各种诊断方法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术中TA染色中发现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0.0%;B超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76.7%,眼底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6.7%,OCT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3.3%,其中B超检查与术中发现的差异性最大.结论 在RRD中完全性PVD发生率较低.现有各种术前检查方法有其局限性,而术中TA染色,能够更好的显示玻璃体皮质残留.  相似文献   
8.
背景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眼底多种疾病的共有病理改变,是造成中心视力严重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诱导因子CD147能通过旁分泌作用刺激多种细胞MMPs表达,降解细胞间质和基底膜成分,具有促进血管新生作用. 目的 通过建立激光诱导的棕色挪威(BN)大鼠CNV动物模型,观察CD14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CNV形成过程中的动态表达. 方法 将30只清洁级BN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激光光凝组24只,于光凝后1、7、14和21d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观察CNV形成;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激光光凝后1、7、14和21 d组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巩膜复合物中CD147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玻璃体腔内VEGF质量浓度变化. 结果 FFA检查显示,激光光凝后7d开始出现盘状荧光素渗漏,激光光凝后14d形成CNV.正常对照组激光光凝前,光凝后1、7、14和21d,大鼠RPE-脉络膜-巩膜复合物中CD147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43、0.97±0.53、0.99±0.45、1.56±0.67和2.27±0.54,玻璃体腔内VEGF质量浓度分别为(72.96±29.95)、(79.36±10.46)、(103.82±32.94)、(166.05±21.54)和(195.64±39.90) pg/ml,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147:F=10.95,P<0.01;VEGF:F=304.50,P<0.01);激光光凝后14 d和21 d,大鼠CD147蛋白和VEGF的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D147在激光诱导的大鼠CNV中进行性升高,与VEGF的表达趋势一致,CD147可能参与CNV的早期形成,在眼部血管新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黄斑水肿(ME)状态下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微视野计(MP-1)检测的ME患者40例4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行验光插片,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德国Zeiss-HumphreyOCT仪进行OCT检查;意大利Nidek公司MP-1微视野计进行眼底成像、固视检测和视野检查.OCT及MP-1检查均以视盘颢侧2个视盘直径(DD)、下方1/3 DD作为黄斑中心凹进行检查.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患眼BCVA、中心凹厚度(CMT)、中心10°的光敏感度(MS)以及同视情况.结果 不同病因ME患者中,CMT与BCV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429,P=0.069);CMT与M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433,P=0.058).固视分析中,固视稳定组与同视不稳定组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2,P=0.039),中心注视组与偏心注视组比较,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3,P=0.044).结论 ME患者CMT增加,但与BCVA、MS无相关性;CMT增加,同视稳定性下降.固视位置发生偏移,出现偏心注视.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complete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in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 patients and to evaluate the following diagnostic tests: fundus examination, B-scan ultrasound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30 eyes) with RRD who underwent vitrectomy in Shanghai First People′s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is prospective case-series study. Patients received comprehensive ocular examinations that included fundus examination, B-scan ultrasound and OCT. TA stain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was used to assist during the vitrectomy surgery as well as being the gold standard for PVD diagnosis.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a Kappa test. Results The rate of detection for the prevalence of complete PVD was as follows: 10.0% by TA stain, 76.7% by B-scan, 36.7% by fundus examination and 13.3% by OCT. Different rates of PVD detection were found by the above examinations and, of these, the difference was most significant between B-scan and observation during surgery. Conclusion Observation during surgery with the help of TA is comparatively the most persuasive diagnostic method for PVD.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can be selected for individual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