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MR弥散加权成像研究子宫内膜癌的盆腔淋巴结的性质,并探讨ADC值对子宫内膜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9例,所有淋巴结依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性淋巴结组和反应性淋巴结组.所有患者均常规行盆腔MRI检查,计算所有淋巴结的ADC值.2组之间大小、ADC值差异采用两样本t检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ADC值对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结果 反应性淋巴结组大小为(0.7±0.21)cm,小于转移淋巴结组大小(1.3±0.34)cm,2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转移性淋巴结组的ADC值为:(0.79±0.31)×10-3mm2/s,明显低于反应性淋巴结的ADC值:(1.42±0.42)×10-3mm2/s,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1,ADC值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为0.86×10-3mm2/ s,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87%.结论 ADC对子宫内膜淋巴结转移有很高诊断价值,MR弥散加权成像有助于肿瘤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是否对胃黏膜有损害作用,是十二指肠液中哪种成分对其造成的影响,及这些成分的变化与动态pH和胆红素检测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便携式pH监测仪和Bilitec2000同步监测10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的胃内24小时胆汁反流和pH变化情况;根据胃内pH和胆红素吸收值(ABS)的对应关系,按以下4种类型再分为4组;A组pH≥4,ABS≥0.14;B组pH≥4,ABS<0.14;C组pH<4,ABS≥0.14;D组pH<4,ABS<0.14;分别在4种情况下实时检测胃液中淀粉酶(AMY)、脂肪酶(LIP)、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的浓度。结果A组TBIL(16.40±5.10)μmol/L,明显高于B组(2.31±2.70)μmol/L、C组(8.17±6.49)μmol/L和D组(3.96±2.15)μmol/L(P<0.01),C组的TBIL值也高于B组和D组;反映了ABS高的组别TBIL值也相应较高;A组的TBA(291.74±222.48)μmol/L明显高于B组(52.43±111.35)μmol/L和D组(56.52±42.29)μmol/L(P<0.05),TBA的浓度与ABS相关;各组之间的AMY和LIP无明显差别;重度胃炎组的TBA明显高于轻、中度组;ABS与TBA(相关系数γ=0.3067,P=0.0476)、TBIL(γ=0.4015,P=0.0113)和DBIL(γ=0.3060,P=0.0482)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胃液中胆红素浓度与ABS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说明Bilitec2000是监测胃内胆红素乃至胆汁反流的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率日渐升高。血栓形成作为UC一种并发症在国外报道逐渐增多,但国内文献较少提及[1]。现将我们所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并作简要的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4.
王金屏 《吉林医学》2011,32(27):5662-5663
目的:分析总结影响腹部CT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连续3个月内的各类进行过腹部CT扫描检查的患者104例,对104例被检者增强前后的腹主动脉、脾脏及肝脏的CT值进行测量,观察被检者性别、年龄、体重、单位体重碘量、对比剂总量、对比剂碘含量与其各部位的强化指数和增强单位(Enhancement urits)之间的关系,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相关性。结果:增强效果与单位体重碘量呈正相关,与被检者体重呈负相关,与被检者在肝脏的平衡期年龄呈正相关。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一定单位体重碘量下,CT增强效果与被检者性别、不同碘含量的对比剂、不同被检者对比剂的总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位体重碘量是CT增强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单位体重碘量在0.35~0.45 gI/kg范围时增强效果为最稳定。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血栓 (portalveinthrombosis,PVT)形成是肝硬化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PVT多形成于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脾静脉 ,少数也可发生在肠系膜静脉 ,易引起肝外门静脉高压[1] ,预后较差。近年来 ,我们收治 5例 ,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男 3例 ,女 2例 ;年龄分别为 19、2 1、2 5、4 3及 6 8岁。均因腹胀、少尿等肝硬化失代偿期症状而住院。查体均有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其中 2例合并右侧胸腔积液 ;经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门静脉主干内有血栓形成 ,且除外恶性肿瘤。经对症治疗后 ,仅 2例患者病情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结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2月收集的结肠癌患者57例,将CT影像学分期与病理学分期结果相比较,观察多层螺旋CT在结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对结肠癌T、N、M及TNM分期总的准确性分别为91.23%、84.21%、98.25%和70.17%。经一致性检验分析,多层螺旋CT对结肠癌T、N及TNM分期的准确性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比较,两者诊断一致性较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1例患者有远处转移,并于随诊中确诊。结论多层螺旋CT对结肠癌术前定位和肿瘤侵犯范围的判定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淋巴结的转移可提供一定的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金屏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38-39,14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重组技术对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价值,分析其影像特征,以提高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为肝胆管囊腺瘤的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影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冠状面和矢状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图像重组。结果 5例肝胆管囊腺瘤的多排螺旋CT影像均表现为多房囊性病变,囊内有分隔,囊壁光滑,部分囊壁均匀增厚,部分较薄、不规则、呈结节状。增强后囊壁及分隔不同程度强化,延迟期大部呈等密度,其中1例延迟强化。MPR及MIP图像上清晰显示不同角度多房分隔的形态及壁结节形状,VR图像清晰显示门脉血管受压及移位程度。结论肝胆管囊腺瘤的多排螺旋CT影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图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提高了和其他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BS)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接受全身扩散加权成像的恶性肿瘤患者52例,同时选择各年龄段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WB—DWIBS与CT及MRI影像资料比较,CT与MRI所检到病灶均可在WB—DWIBS中明显显示,WB-DWIBS还检出CT及MRI未发现的新病灶15处;15例健康体检者均未发现明确肿瘤征象。结论WB—DWIBS在早期诊断全身的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评价MSCT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过去1年在我院就诊的47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胃部肿瘤24例,小肠肿瘤14例,肠系膜肿瘤7例,大肠肿瘤2例;其中有恶性GIST病例28例,CT表现为:肿瘤的直径5cm以上19例,瘤体内坏死5例,肿块边缘分叶状4例;良性19例,肿瘤直径在5cm以下,边界十分明显且清晰,密度相当均匀。所有病例都有CT检查敏感性,准确定位93.6%(44/47),定位的准确达到87.2%(41/47)。结论:GIST病例具有影像特点。GIST的检查方法是CT检查,CT检查可对GIST进行准确定位与定性,以此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肝癌结节破裂是原发性肝癌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急,病势凶险,处理起来极为棘手,预后很差,因此,对自发性肝癌结节破裂患者的护理就显得至关重要。现将23例自发性肝癌结节破裂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