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及耐药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中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产金属酶的检测及耐药现状,为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DTA纸片复合法和E-test法分别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同时用PCR法检测blaIMP-1和blaVIM-2耐药基因,用MIC法测定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结果:3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ED-TA纸片复合法筛选9株产金属酶菌株;E-test法筛选6株产金属酶菌株;PCR法仅检测到1株blaIMP-1和3株blaVIM-2耐药基因。产金属酶菌株呈多重耐药,尤其是PCR法产金属酶菌株耐药呈现为高水平耐药;阿米卡星抗菌活性最好,其次为环丙沙星。结论:金属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原因之一,我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中部分携带金属酶,该酶导致该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在体外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研究黄芩苷联合头孢他啶对生物膜的协同杀菌效果.方法 选取临床分离的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采用LB肉汤-吸痰管系统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微量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5.65 mg/L的黄芩苷可抑制和破坏生物膜,并增强头孢他啶对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结论 黄芩苷能增强头孢他啶对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IPM)铜绿假单胞茵的产金属酶的检测方法及耐药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分离的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DTA纸片复合法、E-test法和PCR法分别检测产金属酶菌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茵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茵EDTA纸片复合法筛选9株产金属酶茵株;E-test法筛选6株产金属酶菌株;PCR法仅检测到1株blaIMP-1和3株blaVIM-2耐药基因.产金属酶菌株呈多重耐药,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大多数表现为高水平耐药;阿米卡星抗茵活性最好,其次为环丙沙星.结论 目前从临床分离的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茵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4.
研究认为,新鲜尿中红细胞形态对鉴别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有重要价值,因此,除注意尿中红细胞数以外还要注意其形态[1].本文运用Wright染色对尿红细胞形态进行了检查,以探讨尿变形红细胞形成机制及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体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生物膜(biofilm,BF)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分离呼吸道Pa,采用LB肉汤-吸痰管系统培养BF,建立体外BF模型,银染法观察BF变化。将黄芩苷作用于BF,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5.65mg/L的黄芩苷即可抑制和破坏BF。结论黄芩苷对体外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体外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研究黄芩苷联合头胞他啶对生物膜的协同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天然耐药,并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获得耐药,这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由于该菌能高效获取并传递外来DNA片段(如通过质粒、噬菌体、转座子、整合子等)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导致其耐药机制极其复杂。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beta-lactamase,MBL)又称金属酶,它能水解除单环类抗菌药物以外的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细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耐药基因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并在革兰阴性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非发酵菌中传播[1]。随着MBL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2009年我院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以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791株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阳性球菌293株,占37%,革兰阴性杆菌498株,占63%,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ICU、内科和外科的检出率分别为29%、18%和23%;MRSE检出率分别为32%、21%和26%,未检出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葡萄球菌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分别为48%和43%,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的菌株占38.4%.结论 临床常见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约占2/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保持最高活性.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较往年有显著的增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iRNA-155基因表达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法检测6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中miRNA-155基因的表达量,分析miRNA-155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69例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组织miRNA-155的表达量在I、II、III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量递增;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分化程度无关(均P>0.05),而与miRNA-155表达水平(P=0.01),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结论: miRNA-155基因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具有促癌作用的功能,可作为生物标记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miR-2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2年3月-2013年7月于笔者医院就诊乳腺疾病女性患者共4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良性肿瘤组2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26例(I期9例、Ⅱ期11例、Ⅲ期6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血清中miR-2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miR-21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检测的血清miR-21浓度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血清miR-21的表达增高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血清miR-21在乳腺癌患者血清呈高表达,并与其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