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观武 《中国小儿血液》2004,9(2):96-96,F003
患感染、恶性肿瘤或结缔织组等慢性病的成人或小儿患者可发生一种特殊性贫血,它既不是那些病对骨髓的直接侵犯,也不是它们本身所特有的血液合并症。其红细胞生存期表现有一定程度的缩短,但骨髓对此不能充分给予代偿;患者的网赤红细胞数量减  相似文献   
2.
脑室及脑室周围出血(PV—IVH)是存活未成熟儿神经系统伤残的主要原因。据Ment统计体重≤1500克的未成熟儿,PV—IVH的发病率高达42~90%。近十余年来,由于无损伤性探查技术——CT、B超等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有可能对新生儿PV—  相似文献   
3.
患感染、恶性肿瘤或结缔织组等慢性病的成人或小儿患者可发生一种特殊性贫血,它既不是那些病对骨髓的直接侵犯,也不是它们本身所特有的血液合并症.其红细胞生存期表现有一定程度的缩短,但骨髓对此不能充分给予代偿;患者的网赤红细胞数量减少,示贫血为低增生性,与溶血无关.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6岁。因左臀部剧疼5个月,肩、背、胸部疼痛3个月于1990年12月8日住院。患者于5个月前突感左臀深部无明显诱因间歇剧痛,进行性加重并向左下肢放散。2个月后疼痛渐累及后背、前胸及两胁处,活动时加重。病后无发热、盗汗、多饮多  相似文献   
5.
患儿 ,男 ,7岁。因皮疹、颈部包块伴低热1月 ,尿少、浮肿 5天于 1 999年 6月 1 8日入院。既往 4岁时患单纯性肾病 ,服泼尼松 1 0个月“治愈”。无药物过敏史及寄生虫史。体检 :T37.5℃ ,P1 0 0次 /分 ,R2 0次 /分 ,BP1 0 0 /70mmHg(1mmHg =0 .1 33kPa) ,发育营养正常。周身皮肤可见散在半球形丘疹 ,以头皮为多 ,黄豆至花生米大小 ,伴有褐色色素沉着 ,有的皮疹中心破溃结痂 ,出现白色鳞屑 ,面部、眼睑及双下肢浮肿。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 ,直径 1~ 2cm ,活动 ,中等硬 ,无压痛 ,余浅表淋巴结均可触及。心脏 (— ) ,双…  相似文献   
6.
7.
急性白血病(AL)确诊后30天内死亡为早期死亡[1](早死)。依此标准,我科1990年6月一1998年10月收治的初治儿童AL261例中,早死28例。本文对其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防治早死提几点体会。临床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8例均经血象、骨髓象和组织化学染色确诊,诊断标准按小儿急性白血病诊疗建议[2]。14例同时做了免疫学分型。男19例,女9例。年龄6月一14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L16例、L210例、L31例),其中高危ALL1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8.
王观武 《中国小儿血液》2005,10(2):96-96,F003,85
现代医学诸多最早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感染性疾病时的血液学表现。病毒和细菌感染是血液系统最常发生变化的原因。感染与其引发的血液学方面的改变是如此恒定和具有特异性,以致可以根据血液学表现而确定成怀疑某一感染的存在,故而今天人们已将血常规作为最常用的检验手段。  相似文献   
9.
多药耐药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MDR1基因探针及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63例白血病细胞MDR1mRNA表达水平,发现35例未治急性白血病阳性表达率为4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MDR1表达与免疫分型相关。在22例可做预后评价的病例中发现MDR1基因表达与化疗反应显著相关,化疗缓解率在阳性表达组仅为25%,而阴性表达组为90%,这种现象不仅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也见于ALL。认为可将MDR1mRNA中、高度表达作为化疗耐药指标,检测白血病细胞MDR1基因表达可为化疗方案个体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院儿科6年来收治的97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进行临床总结和分析,初治57例,复治40。初治组中43例采用VDLP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完全缓解(CR)率为100%,复发率为6.9%(3/43),2例为骨髓复发,l例为睾丸白血病复发,无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未采用VDLP方案诱导缓解的另14例初治病人CR率为75%。复治组中VDLP再诱导缓解的CR率为69.2%。非VDLP再诱导缓解的CR率为46.7%。本资料表明采用VDLP是提高CR率的关键,病初白细胞计数和肝脾肿大程度是诱导缓解的影响因素,CR所需时间长短与预后有明显关系,治疗过程中积极处理合并症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因素,本资料提示是否近年来ALL-L2有增多趋势,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