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9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远中错患者牙性、骨性所发生的变化,并掌握一种新矫治器的临床操作常规。方法临床选择11例安氏Ⅱ类远中错患者,年龄12—15岁,恒牙,采用Forsus矫治器,对矫治前后的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11例患者经过平均5.59个月的治疗均获得Ⅰ类磨牙关系,前牙覆盖从平均9.25mm减至2.76mm,覆正常,上下牙列排齐,面型改善明显。(2)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显示SNA基本未变,SNB增加2.29°,ANB角减小2.26°,差异有显著性,从而使上下颌间关系更为协调;上切牙与NA角从31.65°减小至16.18°,距离从8.08mm减小至3.02mm,差异极具显著性,上切牙内收明显;下切牙与NB角从28.48°增加至32.91°,距离从6.45mm增加至6.74mm,说明矫治中下切牙受到近中向的力,少许唇倾。结论Forsus矫治器结构简单,临床操作方便快捷,可与固定矫治器同时使用,对于恒牙早期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矫治效果明显,对现有的安氏Ⅱ类矫治系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骨性Ⅲ类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各个阶段关节间隙的变化,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髁突位置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选择15例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骨性Ⅲ类患者,收集患者术前(T1)、术后1周(T2)、术后正畸结束时(T3)、3~12年随访复诊时(T4)的双侧关节许勒位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两种方法对各个阶段关节间隙进行测量,计算各个阶段关节间隙ln(p/A)值,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T2-T1、T3-T1、T4-T1的变化.结果 15例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双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均发生明显变化;采用国内常用的张震康法测量左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术后一周分别为(2.22±0.30) mm、(5.14±1.49) mm、(5.00±0.63) mm,术前分别为(1.87±0.45) mm、(2.96±0.32) mm、(2.83±0.67) mm,P值分别为0.025、0.005、0.003,有统计学意义;右侧关节的后、上间隙术后1周分别为(6.02±0.19) mm、(6.05±1.27) mm,术前分别为(2.88±0.98) mm、(3.32±0.18) mm,P值均<0.001,有统计学意义;T3、T4分别与T1比较,关节前、上、后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国外常用的Kamelchuk法测量结论一致.结论 正颌手术后1周关节间隙有一定程度增大,尤其是关节后间隙和上间隙,而到了治疗结束时,关节间隙恢复至术前状态并会维持长期(3~12年)稳定,在各个阶段髁突位置均表现为中性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是否能够增进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 CGF)联合植骨术治疗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根分叉病变的再生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纳入需进行牙周手术的35例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GTR+CGF+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CGF+植骨术进行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分别对患牙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临床和CBCT数据的变化.结果: 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垂直附着丧失和水平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两组的临床指标较基线时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的垂直附着获得和水平附着获得分别为(4.11±1.98) mm和(3.84±1.68) mm,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基线时两组的CBCT显示的垂直骨丧失和水平骨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试验组的垂直骨缺损和水平骨缺损较基线时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01),分别减少(3.84±1.68) mm和(3.88±2.12) mm.结论: 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观察1年的结果显示,GTR可以促进CGF+植骨术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中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颌埋伏前牙正畸治疗的时机.方法 对17例20颗萌出道异常或牙根弯曲的上颌埋伏前牙摄片定位、拓展间隙后,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牵引,治疗后测量埋伏牙和对侧同名牙牙根的相对长度,并采用PES(the pink esthetic score)指数对牵引后的埋伏牙进行牙龈软组织美学评价.结果 20颗埋伏前牙均牵引成功,牵引后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牙根平均长度分别为(18.00±2.79) mm、(15.75±1.06) mm和(21.88±2.32) mm,略短于对侧同名牙[中切牙(20.25±1.56) mm、侧切牙(18.00±1.41) mm、尖牙(23.5±2.58) mm],牙龈软组织美学评分平均为10.65±2.68.结论 对某些萌出方向异常或牙根弯曲的埋伏牙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开窗和正畸牵引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是否能够增进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 CGF)联合植骨术治疗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根分叉病变的再生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纳入需进行牙周手术的35例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GTR+CGF+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CGF+植骨术进行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分别对患牙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临床和CBCT数据的变化.结果: 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垂直附着丧失和水平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两组的临床指标较基线时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的垂直附着获得和水平附着获得分别为(4.11±1.98) mm和(3.84±1.68) mm,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基线时两组的CBCT显示的垂直骨丧失和水平骨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试验组的垂直骨缺损和水平骨缺损较基线时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01),分别减少(3.84±1.68) mm和(3.88±2.12) mm.结论: 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观察1年的结果显示,GTR可以促进CGF+植骨术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中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别测量50例中国人开[牙合]和深覆[牙合]的ODI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中国人开[牙合]和深覆[牙合]病例各50名,每组其男女各25名,每组平均年龄15.7岁,通过头影测量分析获得ODI值进行比较分析。并与白种人及中国人正常[牙合]数值进行比较,经t检验得出统计学结果。结果:不同种族的开[牙合]和深覆[牙合]患者ODI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国人正常牙[牙合],深覆[牙合]和开[牙合]之间的ODI值有极显著差别(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的测量分析结果为临床应用ODI值对错[牙合]畸形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二期牙槽突植骨进行时裂隙侧尖牙的发育阶段与植骨后萌出的关系.方法 植骨成功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63名,单侧58名,双侧5名,植骨时患者年龄为8~14岁,手术后观察到15岁.将研究对象按植骨时尖牙发育阶段分为3级组(牙根形成1/2)和4级组(牙根形成3/4),分析3级组和4级组裂隙侧尖牙的萌出率有无差别.结果 3级组和4级组裂隙侧尖牙的萌出率分别为97.7%和84.0%,总体萌出率为92.0%;3级组的男性患者的尖牙萌出率较4级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裂隙侧尖牙牙根形成1/2时进行牙槽突植骨有利于尖牙的自然萌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二期牙槽突植骨进行时裂隙侧尖牙的发育阶段与植骨后萌出的关系。方法 :植骨成功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 6 3名 ,单侧 5 8名 ,双侧 5名 ,植骨时患者年龄为 8 14岁 ,手术后观察到 15岁。将研究对象按植骨时尖牙发育阶段分为 3级组 (牙根形成 1/ 2 )和 4级组 (牙根形成 3/ 4 ) ,分析 3级组和 4级组裂隙侧尖牙的萌出率有无差别。结果 :3级组和 4级组裂隙侧尖牙的萌出率分别为 97.7%和 84 .0 % ,总体萌出率为 92 .0 % ;3级组的男性患者的尖牙萌出率较 4级组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裂隙侧尖牙牙根形成 1/ 2时进行牙槽突植骨有利于尖牙的自然萌出。  相似文献   
9.
王秀婧  阎燕 《口腔正畸学》2009,16(4):211-214
目的初步探讨单纯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软组织、硬组织的改变。方法选择17名骨性前牙反[牙合]的患者,男9名,女8名,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8岁,平均疗程13.4月,未进行扩弓直接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术前术后拍头颅侧位片,测量17名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改变。头影测量采用Dentalvision软件,记录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上颌骨前移1.8mm,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上前牙唇倾4.2度,差别有显著性差异,上前牙前移3.4mm,差别有显著性差异。下颌骨后退4.1mm,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下切牙后退3.9mm,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软组织的改变:上唇突、下唇突、面型角、上唇-审美距、下唇-审美距、鼻点-H线、下唇-H线、颏沟点-H线的距离均向正常值靠拢,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患者的面型更加协调。结论单纯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使患者的软硬组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锥形束CT研究面部不对称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面部不对称患者42例, 根据双侧升支高度的差异, 分为升支相似组20例, 升支不对称组22例;以20例面部基本对称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前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 采用三维测量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升支不对称组患者的对侧髁突直径明显大于偏斜侧[内外径:对侧(18.44±2.04) mm, 偏斜侧(16.18±2.18) mm, P=0.015;前后径:对侧(7.70±1.08) mm, 偏斜侧(6.73±1.81) mm, P=0.029]。对侧髁突前间隙[(2.68±0.68) mm]明显小于偏斜侧[(3.68±0.56) mm], P=0.002。升支不对称组的髁突内外径、高度以及前间隙的差异明显大于对照组和升支相似组[髁突内外径差:不对称组(2.26±1.32) mm, 对照组(0.16±0.22) mm, 相似组(0.10±0.85) mm, P=0.003;髁突高度差:不对称组(3.41±2.94) mm, 对照组(0.04±0.57) mm, 相似组(-0.41±1.47)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