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已广泛用于心脏和外周血管狭窄的治疗,国外已有将心脏支架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2003年2月~2005年1月,我们应用心脏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1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西医综合方案治疗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信阳市人民医院神 经外科、南阳南石医院神经外科 2018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 照组与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剂,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3 %,高于对照组的 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PCT、CR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中药联合西医方案治疗 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其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炎症指标 PCT、CRP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33例自发性SAH病人进行了DSA检奄,发现颅内动脉瘤29例,对以上病例均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造影显示100%填塞21例(72.4%).90%1.2上填塞5例(17.2%),80%~90%填塞2例(6.9%),微导管不能跟进进入动脉瘤内1例(3.4%)。结论 自发性SAH病人均应进行DSA检查而确诊颅内动脉瘤的存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创伤小,适应症广,安全可靠,尤其对于手术夹闭困难的和危险Ⅸ域的动脉瘤,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 17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M1近段狭窄11例,M1远段狭窄3例,M1—M2段狭窄1例,M2段狭窄2例.采用冠脉支架行狭窄段支架成形术.结果 手术成功率94.12%(16/17),颅内出血发生率11.8%(2/17),临床随访3~6个月,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疗效确切,操作技术可行,但其安全性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双侧重度颈动脉狭窄/闭塞病人的疗效.方法一侧颈动脉闭塞,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人21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8例,接受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组13例,接受内科药物治疗.临床和超声波随访1年半.结果A组患者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为70%~98%,颈内动脉支架放置成功,术后狭窄程度小于10%,除1例偶发一次一过性脑出血(TI)外,其他病人未再出现TIA和中风发作,颈动脉超声随访1年半,未见明显的管腔再狭窄(狭窄<30%).B组病人9例再次卒中(5例发生脑梗塞,其中2例死亡,4例反复TIA),另4例病情无变化.超声波检查发现7例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增多增大,管腔进一步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短-中期疗效优于内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52例局部动脉内应用尿激酶(UK)药物溶栓和机械性破栓治疗,治疗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溶栓患者中NIHSS评分≥10分者51例,NIHSS评分<10分者仅1例,动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37例,占71.2%,治疗90 d时转归良好者占51.9%(27/52)。NIHSS评分<10分而未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转归良好者占80.0%(20/25)。溶栓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2例,非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其中死亡9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应用尿激酶和机械性破栓治疗中度脑梗死(NIHSS评分≥10分)是有效的,但有可能会增加脑出血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破裂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选择235例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采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与内科治疗疗效的比较.结果 介入手术治疗在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临床脑血管痉挛率、脑积水率)、存活病例生存质量方面均优于内科治疗.结论 SAH病人应查明病因,如是颅内动脉瘤引起,需尽快采用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并讨论了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技术操作经验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了非手术治疗,而实验组进行了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优良率88.37%(38/43)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48.84%(21/43),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分)显示,实验组中Ⅰ级和Ⅱ级患者的病情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而Ⅲ级治理效果不理想;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所有并发症患者经过相关处理后,得到有效的缓解。结论: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只要选择合适的入路和手术治疗方案,可以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弹簧圈介入填塞治疗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发病前往往无任何症状,不易发现。一般破裂后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症状而入院,研究表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次SAH多发生在第1次出血后7d内,且再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高达40%以上,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因此,在SAH后及早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避免张力性气颅的手术方法。方法:在血肿最厚处行颅骨钻孔,采用双腔冲洗引流管行血肿腔冲洗和闭式引流,余手术操作与常规钻孔相同。结果: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6例,其中双侧血肿3例,共计59个血肿,术后恢复良好,无感染,无张力性气颅。结论:颅骨钻单孔引流,术中体位舒适,患者易接受。术后睡眠、翻身不会压迫引流管而影响引流效果,术后并发症少,尤其是颅内积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