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颈围与血脂谱问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北京三甲医院与15个城区社区联合开展糖尿病纵向管理项目基线数据库中24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全体参与医师经过专门培训,按统一要求调查并填写调查表,同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血脂异常的诊断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结果(1)2410例中男986例,女1424例。平均颈围为(36±4)cm。总胆固醇为(5.2±1.1)mmol/L;甘油三酯为(1.8±1.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3±0.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3.0±0.9)mmol/L;(2)男性、女性的颈围均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男性r=0.093,女性r=0.077,均P〈0.01),与HDL-C呈负相关(男性r=一0.144,女性r=一0.062,均P〈0.05);(3)预测高甘油三酯血症最佳的颈围切点:男性为37em,女性为35em;预测HDL-C降低的颈围切点男性为40em,女性为35em;(4)预测高胆固醇血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男性组为0.511,女性组为0.480(P〉0.05);预测LDL-C升高ROC曲线下面积男性为0.527;女性为0.519(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围与血脂密切相关,尤其是甘油三酯和HDL-C;颈围可能做为筛查/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颈围、腰围、腰臀比对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北京三级甲等医院与15个城区社区联合开展糖尿病纵向管理项目的基线数据库中3 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即2008年8月—2009年7月在北京市5个城区随机整群抽取的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社区居民3 176例,均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以BMI≥24/29 kg/m2分别作为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诊断标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绘制颈围、腰围、腰臀比评价超重、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Med Calc软件中的Z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 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1 291例(40.65%),女1 885例(59.35%);颈围为(36.6±3.7)cm;腰围为(89.0±9.4)cm;腰臀比为(0.89±0.06)。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围、腰围、腰臀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围、腰围、腰臀比评价男性患者超重的AUC分别为0.721、0.833、0.677,评价女性患者超重的AUC分别为0.728、0.838、0.639;其中腰围、腰臀比评价男、女患者超重的AUC与颈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臀比评价男、女患者超重的AUC与腰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围、腰围、腰臀比评价男性患者肥胖的AUC分别为0.779、0.870、0.703,评价女性患者肥胖的AUC分别为0.735、0.849、0.629;其中腰围、腰臀比评价男、女患者肥胖的AUC与颈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臀比评价男、女患者肥胖的AUC与腰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围、腰围、腰臀比评价男性患者代谢综合征的AUC分别为0.667、0.772、0.629,评价女性患者代谢综合征的AUC分别为0.661、0.746、0.621;其中腰围评价男、女患者代谢综合征的AUC与颈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臀比评价男、女患者代谢综合征的AUC与腰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评价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时腰围优于颈围和腰臀比,颈围优于或与腰臀比相当。颈围可以替代腰臀比用于评价超重、肥胖及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管理九年,分析综合管理效果与发生血管并发症事件的关系。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1月纳入在该社区中心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1例,根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MS)分为两组:糖尿病组48例,糖尿病合并MS组73例。对入组患者按照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综合管理、随访、收集血管并发症事件。于2017年11月对管理了九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两组基线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受教育程度、糖尿病病程、HbA1c、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合并MS组的BMI、腰围、臀围、颈围、SBP、DBP、血甘油三酯、血尿酸要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5)。(2)两组的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动态分析显示:血糖达标率(HbA1c7%)在基线时已达53%,管理后有所变动,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达标率(SBP140 mm Hg并且DBP80 mm Hg)在(DM+MS)组管理后历年均明显高于管理前基线时(25.0%~62.3%比6.9%,P0.01);血脂达标率(LDL-C2.6 mmol/L)DM组管理后历年均明显高于基线时(41.3%~65.2%比14.6%,P0.01),(DM+MS)组从2014年开始明显高于基线(47.8%~56.9%比24.7%,P0.01);血糖血压血脂联合达标率(DM+MS)组从2014年开始明显高于基线(13.0%~20.8%比1.4%,P0.01)。(3)两组发生血管并发症事件比较:九年来发生血管并发症事件和死亡事件共69例次。(DM+MS)组大血管事件发生率4.32/100人年明显高于DM组的1.85/100人年(χ~2=6.518,P=0.011);(DM+MS)组微血管事件发生率2.01/100人年与DM组的0.93/100人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3,P=0.142);两组的死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2/100人年比0.46/100人年,χ~2=0.106,P=0.745);两组复合终点事件(微血管事件、大血管事件、死亡事件)的平均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4/100人年比3.24/100人年,χ~2=12.225,P=0.000)。结论社区医生对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管理,不仅要长期控制好血糖,还要控制好血压和血脂,以利于减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城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3年降糖药物调整情况及影响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7月对在北京城区社区就诊的3201例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随访,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综合达标管理。依据管理3年前后降糖药物调整情况分为4组:增加胰岛素组(255例)、增加口服降糖药组(641例)、降糖药不变组(1621例)及降糖药减少组(684例),观察各组血糖达标情况。结果管理3年后,①4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e)分别从(8.3±1.9)%、(7.4±1.7)%、(6.8±1.3)%和(7.2±1.5)%,降至管理后的(7.5±1.5)%(t=5.38,P〈0.01)、(7.0±1.3)%(t=5.17,P〈0.01)、(6.7±1.2)%(t=2.62,P〈0.05)和(7.1±1.4)%(t=1.76,P〉0.05);HbAle下降〉0.5%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2.2%(133/255)、34.3%(220/641)、24.6%(399/1621)和31.9%(218/684),增加胰岛素组血糖下降幅度最大;②管理前血糖未达标(HbAle≥7%)的1280例患者中,管理3年后562例(43.9%)达标;③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背景者管理后血糖达标率分别为61.5%(342/556)、64.7%(1174/1814)、74.5%(619/813);人均月收入〈2000元、2000~4000元、〉4000元者管理后的血糖达标率分别为58.1%(971/1670)、77.3%(828/1071)和66.8%(137/205);④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增加胰岛素、增加口服降糖药、人均月收入2000~4000元、管理后BMI下降幅度和年龄,与HbA1c下降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0.45、0.80、0.72、0.96和1.08(P〈0.05)。结论通过3年积极调整降糖药物,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明显提高,尤以增加胰岛素组血糖下降幅度最大。低收入、低教育程度者仍是血糖达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城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应用现状。方法对在北京市5个城区的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3297例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行体重、身高及血糖控制指标的检测,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按应用药物情况分为生活方式干预组、单种口服降糖药组、多种口服降糖药组和胰岛素组,分别为454、971、1179和693例。结果0)329例中,生活方式干预占13.8%(454/3297),单种口服降糖药占29.5%(971/3297),多种口服降糖药占35.7%(1179/3297),胰岛素占21.0%(693/3297)。②4组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依次升高,分别为(7.0±1.9)、(7.1±1.5)、(7.4±1.5)和(7.5±1.5)%(F=15.1,P〈0.01);HbA1c≥7.0%的比例依次增加,分别为32.2%、39.4%、52.1%和59.5%(χ^2=117.7,P〈0.01)。③生活方式干预组中32.2%(146/454)患者HbA1c≥7.0%,尚未应用降糖药物治疗;单种口服降糖药组中39.4%(383/971)患者HbA1c≥7.0%,尚未联合多种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多种口服降糖药组中52.1%(614/1179)患者HbA1c≥7.0%,尚未联合胰岛素治疗。④空腹血糖、治疗策略、餐后2h血糖和糖尿病病程为HbA1c≥7.0%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比值比分别为1.757、1.256、1.175和1.031。⑤在2843例应用降糖药患者中,应用二甲双胍占52.6%(1494/2843),应用胰岛素占24.4%(693/2843)。结论北京社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一半以上HbA1c达标,但用药中存在未积极应用口服降糖药、不及时采用多药联合和胰岛素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状况。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北京三甲医院与15个城区社区联合开展糖尿病纵向管理项目基线数据库中的33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其血脂情况。血脂异常的诊断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结果①3316例中男性1329例,女性1987例,平均年龄(65±10)岁。75.6%(2506/3316)患者至少有一种血脂异常,其中男性72.5%(964/1329),女性77.6%(1542/1987);②高TG血症、高Tc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41.9%(1388/3316)、48.1%(1595/3316),31.5%(1043/3316)患者LDL-C水平升高,21.2%(703/3316)患者HDL-C水平降低;血脂异常患者中已接受降脂药治疗者575例(22.9%),有血脂异常史者1393例TG、总TC、LDL-C和HDL-C的达标率分别为48.0%(669/1393)、17.4%(242/1393)、30.9%(430/1393)和75.8%(1056/1393);③血脂异常组患者BMI、腰围、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尿酸水平均较高;④超重、血糖控制未达标组有较高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79.0%(1678/2125)、78.9%(1756/2227);⑤回归分析显示,血脂异常与性别、年龄、糖化血红蛋白、BMI均相关。结论北京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血脂异常人群中接受降脂药物治疗率很低。血脂异常与年龄、BMI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关。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除控制血糖外,还应重视脂代谓十紊乱。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例患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和心房颤动等多种慢性疾病的社区签约老年患者,规律服用药物治疗,在社区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血尿酸和血肌酐水平异常升高,经全科医师和药师多次全面排查,确定为服用利伐沙班引起的肾脏相关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本案例的分析,以期为利伐沙班的临床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