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2010-2016年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今后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的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的方法对2010-2016年山东省HFRS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描述其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情况。结果 2010-2016年山东省HFRS共发病9 114例,年龄分布以30~70岁组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63∶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发病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发病率先增后减,形成了一次流行周期,发病高峰在2013年(1.87/10万)。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山东省HFRS的高发聚集区由鲁东南地区集中后向鲁中地区扩散,聚集时间主要集中在2011年末至2015年上半年,2016年发病和高发聚集情况均有所下降。结论 2010-2016年山东省HFRS存在流行和聚集情况,重点防控地区在鲁中和鲁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威海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方法 对威海市2011~2015年SFTS发病情况和气象因素进行统计描述,将有SFTS病例的月定义为病例月,无SFTS病例的月定义为非病例月;对比分析病例月和非病例月的气象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建立决策树对气象因素变量进行二元分离后纳入负二项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诊断,拟合最优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SFTS的影响。 结果 威海市SFTS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趋势,每年5~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月与非病例月的气象因素除月平均日照时数外,气温、风速等其他气象因素均有差异;月平均气温高于14 ℃时,SFTS的发病率升高(RR=3.41, 95%CI: 1.12~10.89);月平均风速高于5.8 m/s时,SFTS的发病率降低(RR=0.62, 95%CI: 0.39~0.96)。 结论 月平均气温高于14 ℃可能是SFTS的危险因素,月平均风速高于5.8 m/s可能是疾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山东省在中国麻疹消除目标年(2012年)前后麻疹时空分布特征,为麻疹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山东省2009-2015年各县(区)麻疹疫情数据,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三间分布),利用空间自相关分别分析2012年前后两时段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时空扫描方法分析其时空聚集性。结果山东省2009-2015年累计报告麻疹10 800例,发病率先降后升,其中以2012年较低(0.02/10万),2015年较高(2.94/10万)。2~5月为各年发病季节高峰。2009-2011年男、女性患者别比为1.55∶1,1岁年龄组病例居多(占34.84%),所有病例中以散居儿童所占比例较高(51.82%)。2013-2015年男、女性患者别比为1.27∶1,1岁年龄组病例居多(占38.74%),所有病例中散居儿童所占比例较高(51.24%)。2009-2011年和2013-2015年全局Moran's I值分别为0.32和0.24(P值均0.05),"热点"区域由济南市、菏泽市和聊城市(2009-2011年)转为济南市、青岛市和枣庄市(2013-2015年)。时空扫描发现两时期均有1个一类时空聚集区:2012年前为聊城市的5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0年1月-4月;2012年后为青岛市主城区及其周围多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5年1月-4月。两时期二类聚集区位置变化不大,均分散在鲁中、西部几个城市。结论山东省麻疹疫情在2013年回升后在传统聚集区的基础上有向东部地区扩散趋势,应及时调整其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昼夜温差对山东省济南市麻疹发病的影响。 方法 收集济南市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麻疹发病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在控制季节性和长期趋势的情况下,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昼夜温差对人群麻疹发病的影响。 结果 2005~2011年济南市共报告麻疹病例2 198例,男女性别比为1.28 ∶1;<8月龄儿童20.70%,≥8月龄且<5岁儿童28.43%,≥5岁且<18岁人群10.92%,≥18岁成人39.95%;以昼夜温差9.1 ℃为参照,周平均昼夜温差最大(13.2 ℃)且滞后2周时RR最大,为1.92(95%CI:1.47~2.50),此时有效滞后范围最大(第0~5周);昼夜温差每增加2 ℃,对男性和女性麻疹发病均在滞后2周时效应最强,RR分别为1.19(95%CI:1.08~1.32)和1.24(95%CI:1.12~1.38);所有年龄组中昼夜温差对≥5岁且<18岁人群在滞后2周时的效应最强,RR为1.41(95%CI:1.15~1.74),对<8月龄婴儿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较大的昼夜温差对济南市麻疹发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并存在滞后效应,女性和≥5岁且<18岁人群更易受到昼夜温差的影响。应密切关注昼夜温差的变化,适时针对重点人群采取措施,以减轻其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高敏定量粪便免疫化学试验(hs-qFIT)对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诊断效能。方法连续性纳入2020年7至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且亚太结直肠癌筛查评分为中危或高危的50~75岁患者。所有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需完成2次hs-qFIT检测。评估hs-qFIT对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诊断效能, 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最终纳入811例患者, 其中结直肠癌20例(2.5%), 进展期腺瘤47例(5.8%), 非进展期腺瘤206例(25.4%), 非腺瘤性息肉219例(27.0%), 其他病变76例(9.4%), 无异常243例(30.0%)。当粪便血红蛋白截断值为10、30、50、75和100 ng/mL时, hs-qFIT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7.9%(145/811)、10.9%(88/811)、8.3%(67/811)、7.4%(60/811)和5.8%(47/811)。粪便血红蛋白截断值由100 ng/mL降低至10 ng/mL时, hs-qFIT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由90.0%上升至100.0%, 特异度由96.3%下降至84.2%, 诊断进展期腺...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研究2012~2014年山东省菏泽市与威海市日平均气温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影响,为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提供政策依据。 方法 收集菏泽市与威海市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流行性腮腺炎疾病日监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数据,通过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星期几效应以及其他气象因素的情况下研究两市日平均气温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风险的影响。 结果 2012~2014年菏泽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 669例,威海市1 838例,菏泽市年发病例数均较威海市高,两市男性发病例数均高于女性,且均以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为主。菏泽市以日平均气温中位数16.10 ℃为参照,日平均气温在最低气温-7.10 ℃,滞后8 d时,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风险达到最大,相对危险度RR=1.06(95%CI: 1.00~1.13),威海市以12.55 ℃为参照,日平均气温在最低温度-9.20 ℃,当天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风险最大,RR=1.29(95%CI: 1.00~1.66)。 结论 日平均气温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影响呈非线性且其对菏泽市与威海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达到最大危险效应的滞后时间不同,应密切监测气象因素,因地制宜,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