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代谢平衡模型,建立多靶点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从整体角度评价丹酚酸A(Sal A)对缺血性心衰的保护作用。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性心衰组和Sal A给药组,结扎后立即给药,连续给药4周,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1、2、3、4周采集血样,测定血浆中脑钠肽(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丙二醛(MDA)、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酶活力,基于上述标志物建立代谢平衡模型,选用代谢失衡动力学参数k从整体角度量化机体状态,并以参数k的变化率作为替代药效指标建立多靶点PK-PD模型,用以考察Sal A对缺血性心衰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Sal A对各标志物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参数k与表征心功能的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相关性良好,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Sal A的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和药物对参数k的改善程度I之间的关系。基于代谢平衡模型建立的多靶点PK-PD模型能够很好地评估Sal A对缺血性心衰的保护作用,为多靶点中药PK-PD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初步考察舒尼替尼和雷米普利联合用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灌胃给予舒尼替尼、雷米普利、舒尼替尼合用雷米普利,连续给药10 d,分别于给药第1天和第10天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用LC-MS/MS测定雷米普利拉和舒尼替尼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二者药代动力学参数。单剂量联合用药时,与单用雷米普利相比,合用舒尼替尼后,雷米普利拉tmax显著减小,t1/2显著增加,AUC0-∞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其吸收加快,消除减慢,但整体吸收程度不变。多剂量给药后,联合用药组雷米普利拉CL显著降低、AUC0-∞显著增大,表明联合用药导致雷米普利拉在大鼠体内消除减慢,并有明显的蓄积。单剂量和多剂量联合用药后舒尼替尼的药代动力学行为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结果显示,舒尼替尼和雷米普利联合用药后会导致雷米普利拉消除减慢,并且单剂量联合用药后其吸收变快,多剂量联合用药后其在体内有明显蓄积,提示二者存在一定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一位20多岁的少妇被急匆匆送到医院。病人发高烧,下腹疼痛,怕冷,浑身发抖,并诉说头痛,关节酸疼。医生马上收她入院治疗,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病人还伴有严重的毒血症状。当各项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在诊断书上写了三个字——败血症。在追询病人发病的根源时,医生注意到病人提到的一个细节:十天前,病人到妇幼保健院安放  相似文献   
4.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和小分子药物相比,单克隆抗体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与靶点的结合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用于描述其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行为的PK模型和PK/PD模型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从吸收、分布、消除等方面综述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PK特征,对当前用于该类药物PK研究的靶点介导药物处置(TMDD)模型和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进行了介绍,并基于药物与靶点作用的4类应用(免疫毒性治疗、靶细胞消除、改变细胞功能和靶向给药)分别介绍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PK/PD模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