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年龄健康者不同部位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志愿者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骨密度结果,提高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方法:对30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30~79岁,男110名,女190名。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并按不同年龄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女性腰椎2~4(L2-4)BMD50岁后下降明显(t=3.96~5.62,P&;lt;0.001);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01~6.91,P&;lt;0.05~0.001,t=2.88~7.34.P&;lt;0.001):大转子。BMD在50岁组和60岁组与其他各年龄组之间有明显的下降(t=4.19~5.24,P&;lt;0.01~0.001)。②110名男性L2-4BMD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股骨3个部位的BMD5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13~0.87,P&;lt;0.05~0.001)。③女性。BMD4项值与年龄及绝经年限明显负相关(r=0.312,P&;lt;0.01;r=0.532.P&;lt;0.01;r=0.418,P&;lt;0.01;r=0.642,P&;lt;0.001);男性与年龄及BMI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女性在更年期后以L2-4BMD下降为主;男性以髋部BMD变化为主。骨密度的测定提供了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梗塞与糖尿病的关系及临床预后分析。方法 120例脑梗塞患者,其中40例为糖尿病者组(1组);29例为糖耐量低减者组(2组);51例为血糖正常者组(3组)。测定三组病人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G2h)、血脂、血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凝血酶原活动时间(PTT)。结果 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值1组最高,2组次之,组间有明显差异(P<0.001,P<0.005);血甘油三脂(TG)值以1组最高,明显高于正常值(P<0.05);1组的脑梗塞预后最差,无好转率为10%,死亡率10%,较3组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 脑梗塞病人的血糖升高对其发生、发展及预后均有严重的影响,积极控制血糖,对改进脑血管病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细胞色素P450 3A5(CYP3A5)基因多态性对他克莫司代谢的影响,分析他克莫司在不同个体间吸收、代谢差异的基因背景,以建立个体化用药的药物代谢遗传学监控体系。方法选择23例健康男性,单剂量口服他克莫司5mg,测定服药后不同时间血药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RT-PCR方法检测CYP3A5*3的多态性,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他克莫司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CYP3A5*3基因6986A〉G中,*1/*1型为1例,*1/*3型为12例,*3/*3型为10例。*1/*1型和*1/*3型患者的他克莫司Cmax、AUC0-t、AUC0-∞明显低于*3/*3型患者(P均〈0.05),*1/*1型纯合子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略低于*1/*3型杂合子,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YP3A5*3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的代谢密切相关,分析CYP3A5*3基因多态性可以为器官移植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因子复杂疾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调控骨量的重要遗传因素,但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与北京地区部分汉族男性骨密度的关系,以探求北京地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试验,在2004-09/2007-12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和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共同完成。 对象:筛选2004-09/2006-12长期居住北京地区无血缘关系的20~80岁健康汉族男性230人。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基因型,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随机抽取的100例受试者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 主要观察指标:①受试者年龄、身高、体质量。②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基因型。③受试者L2~4椎体、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 结果: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的分布为FF 36.96%,Ff 46.96%,ff 16.08%,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校正年龄、体质量、身高和体质量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后,40~59岁年龄段男性ff基因型组骨密度较FF,Ff基因型低(P=0.037)。其余各年龄段、各部位ff基因型组骨密度大多低于FF,Ff基因型,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北京地区汉族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分型与骨密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联,该项检测对筛查男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将患者分为糖尿病脑梗死组和糖尿病非脑梗死组,比较可能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81例患者合并脑梗死占总数的18.1%。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比较,年龄[(70.53±7.79)岁与(60.72±13.03)岁]、糖尿病病程[(130.25±85.77)月与(94.54±92.41)月]、踝肱指数[(0.90±0.23)与(0.98±0.19)]、尿素氮[(6.84±2.49)mmol/L与(6.17±2.21)mmol/L]、糖化血红蛋白[(9.09%±2.41)%与(8.24±1.77)%]及高血压(84.0%与59.1%)、冠心病(63.0%与43.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5.8%与22.6%)、糖尿病肾病(50.6%与31.9%)、下肢动脉斑块(87.7%与70.3%)的合并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P=0.000)、糖化血红蛋白(P=0.027)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为影响2型糖尿病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糖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糖尿病是一种特异性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通过胰腺移植或胰岛移植达到治疗效果,由于供体困难和排斥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 目的:对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研究文献的发展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 方法:对中国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2/2011收录有关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并对CNKI数据库收录不同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2011共收录128篇与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研究相关的文献,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收录725篇相关文献,文献数量均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主要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腺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研究最多。文献的学科类别均以内分泌代谢分类为主。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发文量较多的来源期刊和相关机构的文献数量均多于CNKI数据库,发文量较多的国家是美国。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青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低水平炎性反应是否与早期颈动脉硬化相关.方法 青年1型糖尿病患者87例,健康青年人72例,采用彩色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平均和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 青年1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者相比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P< 0.01)、平均IMT(P< 0.01)和最大IMT(P< 0.01)显著升高.青年1型糖尿病患者hs-CRP与平均IMT和最大IMT显著相关,非糖尿病者hs-CRP与最大IMT显著相关.包含全部受试者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s-CRP既与平均IMT和最大IMT(P<0.01)独立相关(P< 0.05),也与舒张压、性别及糖尿病病程独立相关.结论 青年1型糖尿病患者hs-CRP水平升高,可能与早期颈动脉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志愿者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骨密度结果,提高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方法:对30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30~79岁,男110名,女190名,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并按不同年龄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女性腰椎2~4(L2-4)BMD50岁后下降明显(t=3.96~5.62,P<0.001);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01~6.91,P<0.05~0.001,t=2.88~7.34,P<0.001);大转子BMD在50岁组和60岁组与其他各年龄组之间有明显的下降(t=4.19~5.24,P<0.01~0.001)。②110名男性L2-4BMD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股骨3个部位的BMD5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13~0.87,P<0.05~0.001)。③女性BMD4项值与年龄及绝经年限明显负相关(r=-0.312,P<0.01;r=-0.532,P<0.01;r=-0.418,P<0.01;r=-0.642,P<0.001);男性与年龄及BMI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女性在更年期后以L2-4BMD下降为主;男性以髋部BMD变化为主。骨密度的测定提供了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症与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对4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及血管病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水平组和正常尿酸水平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发生率的差别。结果高尿酸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O)、尿素氮(BUN)、肌酐(Cr)、尿微量自蛋白,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合并率均高于尿酸正常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尿酸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尿酸水平与BMI、BUN、HDL、TG、空腹血糖(FPG)密切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冠心病合并率密切相关,与肥胖、脂代谢紊乱、肾功能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预防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不仅要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血糖、血压、血脂.还应密切注意尿酸代谢。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 (DCCT)研究结果表明 :严格控制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接近正常水平 ,能够有效地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的发生 ,并延缓其进展。但同时也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采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治疗 (CSⅡ ) ,可以较好地避免这一危险。我科自2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