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血栓形成易感基因芯片的研制方法及初步临床验证,建立一种快速且高通量检测血栓形成易感基因突变的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血栓形成易感基因序列,将设计好的参照探针和特异性探针点置于醛基化处理的玻片上,经紫外交联后固定,制成血栓形成易感基因芯片。以阳性参考品(各检测位点突变型和正常型基因)和阴性参考品(双蒸水)为模板,经PCR反应后与芯片进行杂交,对基因芯片的有效性进行检测。以靶序列经过测序验证的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反应后芯片进行杂交,检测基因芯片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并对来自吉林、河南和云南3个地区的健康受试者150人和有不明原因血栓性疾病家族史的血栓患者24例进行临床验证。分析指标为检测相应位点的杂交信号强度。结果:以阳性参考品和阴性参考品为模板进行杂交,相应位点出现特异性的杂交信号,说明基因芯片检测位点有效。用于检测选定突变位点的基因芯片均有特异性的杂交信号,说明基因芯片的特异性良好。标准基因组DNA逐级稀释后检测基因芯片的灵敏度为50~100 mg·L-1。临床验证结果,在健康受试者150人中8人检出血栓形成易感基因突变,在有不明原因血栓性疾病家族史的血栓患者24例中20例检出血栓形成易感基因突变,该芯片对不明原因血栓性疾病家族史的血栓患者血栓形成易感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P<0.05)。结论:研制的血栓形成易感基因芯片具有良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对血栓形成易感基因有较高的检出率,在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易感风险评估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在众多减重代谢手术中,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SADI-S)是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术式之一。但目前国内有关SADI-S的报道较少,本次研究探讨SADI-S对中国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以期为今后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1年8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SADI-S治疗的5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术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总体质量减少率(%TWL)、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完全缓解率等指标的变化。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8月。结果 50例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4(28~43)岁。所有患者均通过腹腔镜(11例)或达芬奇机器人(39例)顺利完成SADI-S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87.9±37.9)min,术后住院时长为6(6~7)d。手术并发症共3例(6%),其中,Clavien-Dindo Ⅱ级患者2例(分别为腹腔积液及吻合口瘘);Clavien-Dindo Ⅲ级患者1例(胃瘘)。吻合口瘘患者通过禁食、禁饮、全静脉营养及静脉应用抗生素等综合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胃瘘患者则通过胃瘘修补术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术后3、6、12、24个月体质量、BMI、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3、6、12、24个月%EWL分别为(57.8±17.5)%、(78.3±18.6)%、(97.3±22.1)%、(92.5±9.9)%;%TWL分别为23.2(19.9~25.9)%、31.9(29.3~33.7)%、39.3(34.7~45.2)%、43.0(39.1~47.1)%;2型糖尿病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2.0%(41/50)、95.7%(45/47)、100%(36/36)、100%(8/8)。术后3、6个月时,SADI-S对高ABCD评分患者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优于低ABCD评分患者,而在术后12、24个月时,SADI-S对各级ABCD评分患者的糖尿病治疗效果均显著。结论 SADI-S对中国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SADI-S)治疗肥胖患者的安全性及其学习曲线。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达芬奇机器人SADI-S治疗的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肥胖者体质指数≥37.5 kg/m 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眩宁颗粒对缺血性眩晕小鼠和大鼠的治疗作用,阐述其对小鼠和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机械眩晕和结扎双侧颈总动脉(CCA)的方法建立眩晕小鼠和大鼠模型。选择小鼠和大鼠各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抑眩宁颗粒组(2.25 g·kg-1/1.50 g·kg-1)、中剂量抑眩宁颗粒组(4.50 g·kg-1/3.00 g·kg-1)、高剂量抑眩宁颗粒组(9.00 g·kg-1/6.00 g·kg-1)和阳性对照组(1.50 g·kg-1/1.00 mg·kg-1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和大鼠灌胃给予10 mL·kg-1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小鼠和大鼠给予10 mL·kg-1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分别测定各组小鼠和大鼠跳台逃避时间,检测各组小鼠的进食量,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抑眩宁颗粒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和大鼠跳台逃避时间缩短(P<0.05或P<0.01),各组小鼠进食量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抑眩宁颗粒组大鼠脑组织中SOD明显升高(P<0.05或P<0.01),各剂量抑眩宁颗粒组大鼠脑组织中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和高剂量抑眩宁颗粒组大鼠脑组织中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抑眩宁颗粒可抑制缺血性眩晕大鼠脑组织中的炎症损伤,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对缺血性眩晕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