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究结直肠间质瘤预后相关因素,并通过列线图预测该肿瘤生存概率,为指导临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数据库获取1992年1月至2015年12月结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相关资料,对入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将分析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绘制成列线图,之后采用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生存准确性.结果: 546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发病年龄64岁,区域淋巴结转移率9.4%.546例患者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发病年龄 > 64岁,未婚/离婚,结肠间质瘤(与直肠间质瘤相比),非手术治疗,组织分化级别高,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具有更差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P均<0.05), 美国东部地区诊治患者比西部地区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时间(P = 0.027),以上独立预后因素预测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为0.76(95%CI: 0.72-0.80)和0.75(95%CI: 0.72-0.78).在174例组织分化级别和肿瘤部位明确的患者中,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组织分化级别和是否行手术治疗(P均<0.05),而肿瘤部位仅与肿瘤特异性生存显著相关(P = 0.041),未证实与总生存显著相关(P = 0.057),采用这4个预后影响因素预测546例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是0.71(95%CI: 0.66-0.75)和0.73(95%CI: 0.70-0.77), 能较准确预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总生存率.结论: 结直肠间质瘤预后受多个临床病理因素影响,列线图能为预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生存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本研究旨在阐明不同危险分级中央型肝细胞癌(centrally loc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CC)患者术后的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肝中叶切除术的cHCC患者资料。根据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的长短分为高危(DFS≤1年)、中危(1<年DFS≤3年)和低危(DFS>3年)三个组。比较各组临床病理特征, 采用Log-rank及Cox法分别对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  结果  本项研究共纳入173例患者, 其中高危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为13.5个月, 中危组为24.0个月, 低危组为45.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被膜受侵(P=0.022)、肿瘤毗邻大血管(< 1 cm)(P<0.001)、肿瘤直径>50 mm (P=0.012)、脉管瘤栓(P<0.001)、肿瘤侵袭性生长(P<0.001)和术前TACE (P=0.028)是影响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男性(P=0.013)、AFP>200 ng/mL (P=0.005)、肿瘤直径>50 mm (P=0.013)、肿瘤毗邻大血管(P<0.001)、高Edmondson-Steiner分化级别(P=0.003)、术前TACE (P=0.010)和肿瘤侵袭性生长(P=0.001)是影响术后OS的主要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毗邻大血管和肿瘤侵袭性生长是复发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40.5%的高危组患者同时具有这两种危险因素, 中危组为13.4%, 低危组为3.1%(P=0.001)。将以上9个预后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 建立一个预测术后患者是否属于高危组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 预测准确率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当9个预后因素全部加入时, 预测百分比为82.1%。  结论  高危组患者的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明显多于中危组和低危组, 包含这些危险因素的Logistic预测模型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生存期及风险层级预测。针对属于高危组几率较高的cHCC患者, 术后推荐更加积极的随访复查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槐耳颗粒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11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5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替吉奥胶囊,患者体表面积1.25 m2,40 mg/次,若体表面积1.25~1.50 m2,50 mg/次,若体表面积1.5 m2,60 mg/次,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14 d,然后停药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槐耳颗粒,1袋/次,3次/d,21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KPS和QOL评分以及血清标志物和免疫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4.54%、65.45%,均分别低于治疗组的57.14%、89.2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PS和QO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KPS和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EA)、IL-9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清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各血清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gA、IgM和IgG血清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免疫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槐耳颗粒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血清标志物和免疫指标水平,且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Topping-off术对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建立L1~L5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经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有效性后分别建立2种手术模型:(1)L4/L5节段融合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模型,(2)L4/L5节段融合及L3/L4节段植入棘突间固定装置(interspinous spacer,ISP)的Topping-off模型。分别对两者L1椎体上终板施加500 N垂直压缩载荷以及10 Nm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旋转力矩载荷,观察L3/L4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压力、小关节应力及L3、L4棘突应力情况,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前屈、后伸载荷下,Topping-off模型L3椎体相对位移、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压力、双侧小关节应力小于PLIF模型(P<0.05),L3、L4椎体棘突应力大于PLIF模型(P<0.05)。在左侧屈载荷下,Topping-off模型L3/L4节段左侧小关节应力小于PLIF模型(P<0.05)。结论:Topping-off术能够降低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和小关节负荷,具有潜在的预防融合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结直肠间质瘤预后相关因素,并通过列线图预测该肿瘤生存概率,为指导临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数据库获取1992年1月至2015年12月结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相关资料,对入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将分析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绘制成列线图,之后采用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生存准确性.结果: 546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发病年龄64岁,区域淋巴结转移率9.4%.546例患者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发病年龄 > 64岁,未婚/离婚,结肠间质瘤(与直肠间质瘤相比),非手术治疗,组织分化级别高,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具有更差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P均<0.05), 美国东部地区诊治患者比西部地区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时间(P = 0.027),以上独立预后因素预测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为0.76(95%CI: 0.72-0.80)和0.75(95%CI: 0.72-0.78).在174例组织分化级别和肿瘤部位明确的患者中,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组织分化级别和是否行手术治疗(P均<0.05),而肿瘤部位仅与肿瘤特异性生存显著相关(P = 0.041),未证实与总生存显著相关(P = 0.057),采用这4个预后影响因素预测546例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是0.71(95%CI: 0.66-0.75)和0.73(95%CI: 0.70-0.77), 能较准确预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总生存率.结论: 结直肠间质瘤预后受多个临床病理因素影响,列线图能为预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生存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捷夫  王茜 《天津医药》2019,47(5):542-548
摘要:去泛素化酶9X(USP9X)是去泛素化酶(DUBs)中的一员。USP9X是X染色体连锁的泛素特异性蛋白酶 (USPs),可以通过稳定不同的底物,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USP9X在信号通路转导、细胞生长及迁移、免疫应答、 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及分化、神经系统功能以及肿瘤发生发展进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因其在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药物靶点的可行性,本文综述了USP9X在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个体化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xt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ELAPE)治疗低位直肠后壁肿瘤对术后盆底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  利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 12及ANSYS Workbench 14.0软件,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招募的27例健康未育女性志愿者的盆底核磁共振数据并建立3种盆底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ELAPE模型和个体化ELAPE模型,测量3种模型在相同载荷作用下非肛提肌组织内的最大应力及正常模型与个体化ELAPE模型肛提肌内的最大应力,并观察应力分布。  结果  正常模型、ELAPE模型和个体化ELAPE模型的非肛提肌组织内最大应力分别为(1.963±0.061)、(5.127±0.070)、(3.667±0.126)MPa(均P < 0.01),三者的高应力区均出现在盆底左右两侧与骨盆内侧壁的连接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左右两侧最前端与耻骨连接处;正常模型与个体化ELAPE模型的肛提肌内最大应力分别为(0.812±0.042)、(1.437±0.043)MPa(P < 0.01),二者的高应力区均出现在左右两侧与肛提肌腱弓连接处的前部,最大应力均出现在左右两侧最前端与耻骨连接处。  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个体化ELAPE术对于盆底非肛提肌组织内的应力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捷夫  柳建中 《天津医药》2015,43(9):1003-1005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单侧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ELAPE) 和 ELAPE 手术对于盆底生物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 建立女性盆底的 3 种有限元分析模型: 正常模型, ELAPE 模型和单侧 (右) ELAPE 模型,测量 3 种模型在相同载荷作用下的各组织最大应力, 并观察应力分布。结果 在肛提肌保留侧, 单侧 ELAPE 模型非肛提肌组织内的最大应力低于 ELAPE 模型, 而与正常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肛提肌切除侧, 其最大应力也低于 ELAPE 模型, 但高于正常模型; 其肛提肌保留侧的整体应力低于切除侧。结论 相比于 ELAPE 手术, 单侧 ELAPE 手术可降低盆底双侧的非肛提肌组织内的应力, 在肛提肌保留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