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志焘  詹俊锋  朱楠  徐又佳 《中国骨伤》2019,32(11):1014-1020
目的:比较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和传统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选取108例三踝骨折患者分为改良入路组(试验组)和传统入路组(对照组)。试验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龄18~67(40.2±16.4)岁;左侧19例,右侧34例;旋后外旋型39例,旋前外旋型14例;术前等待时间6~14(9.6±3.1) d;手术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对照组55例,男34例,女21例;年龄19~69(42.1±15.3)岁;左侧18例,右侧37例;旋后外旋型42例,旋前外旋型13例;术前等待时间7~16(10.3±3.4) d;手术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并发症例数及复位质量评定、骨折愈合时间、神经损伤例数、屈肌挛缩例数和切口并发症总例数;术后1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10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4±7.5)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95.3±22.6) min,术中出血量(114.7±68.7) ml,术后引流量(127.5±87.8) ml,切口并发症1例,均少于对照组(112.5±53.8) min、(155.2±79.6) ml、(178.4±73.8) ml和3例。试验组复位质量优36例,良14例,差3例;对照组优30例,良15例,差10例;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5.5±1.6)个月,2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6.7±2.1)个月,12例出现切口并发症;试验组少于对照组。术后1年试验组AOFAS评分(92.9±18.4)分,高于对照组(80.3±38.3)分;根据AOFAS评分标准,试验组优32例,良17例,可3例,差1例;对照组优25例,良18例,可8例,差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和传统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相比传统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改良前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符合局部软组织血供特点,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安全、显露清楚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Evans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骨块CT平扫三维重建影像和3D打印模型进行解剖学参数的测量,比较2者对内侧壁骨块解剖学参数评估的差异。方法:选取某院20例Evans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影像资料,进行CT平扫三维重建和3D模型打印,并对内侧壁骨块长度、宽度、高度和基底面积进行CT影像测量和3D模型大体测量。结果:Evans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骨块长度、宽度、高度和基底面积CT测量结果分别为(57.67±7.82)mm、(32.09±5.39)mm、(25.57±4.18)mm和(6.50±1.44)cm2,大体测量结果分别为(64.27±9.73)mm、(48.32±8.62)mm、(28.77±5.58)mm和(8.24±2.74)cm2,大体测量结果均高于CT测量结果,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Evans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骨块解剖学参数的测量,3D打印模型大体测量比CT测量结果更接近于实体,更为准确,更具有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局部灌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失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复杂胫骨平台骨折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2组病人均由同一手术组医师完成手术,观察组切口局部灌注氨甲环酸溶液,对照组灌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病人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2组病人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和肢体周径变化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所有病人术后10 d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均无静脉血栓形成,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心、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氨甲环酸局部灌注能够明显减少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且不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王志焘  肖玉周 《医学综述》2012,(18):2995-2998
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虽然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和下胸椎的应用已日益广泛且逐渐成熟,但其在上胸椎的应用却受到限制,其原因是上胸椎椎弓根具有独特的解剖特点和毗邻重要结构;上胸椎置钉技术还不够完善,且有相对较高的并发症。近年来,对上胸椎椎弓根解剖结构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日益深入,并提出更加精确的置钉技术,这将极大地促进椎弓根螺钉技术在上胸椎的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