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入稳定型心绞痛(SA)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由易损斑块破裂、糜烂、溃疡而继发血栓形成所引起。易损斑块是指易导致血栓形成或能快速发展为罪犯病变的所有斑块[1]。研究表明易损斑块具有以下特征[2-5]:(1)薄的纤维帽,纤维帽的厚度<0.7mm者易于破裂;(2)较大的脂核,脂核所占斑块比例>40%时易于破裂;(3)较多的巨噬细胞浸润;(4)严重的内皮功能不全;(5)较强的凝血功能;(6)多为轻中度狭窄的斑块、偏心斑块,血管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UA因易损斑块破裂容易演变成为AMI和发生猝死,因此临床诊治中应正确识别并判定危险程度,采取措施控制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属于选择性的钙通道阻滞剂(CCB),选择作用于L型钙通道的α1亚单位上,但与维拉帕米类、硫氮卓酮类钙通道阻滞剂作用于α1亚单位上的位点不同。二氢吡啶类CCB品种较多,虽然作用机制相同,但由于其结构、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二氢吡啶类CCB临床应用有所不同。因此应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和相关的指南及建议恰当选择与使用.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 患者,女,42岁。因口服甲胺磷约200m130min于2007年6月13日10时55分急诊就诊。体检:T37.4℃,R12次/min,BP74/56mmHg。浅昏迷,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双侧瞳孔呈针尖样。呼吸浅慢,两肺呼吸音低,闻及明显的湿性哕音。心率62次/min,心律齐,无杂音。腹部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张力减弱,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血胆碱酯酶10U/L。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8岁。因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2h急诊入院,经心电图、肌钙蛋白T证实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中段完全闭塞,右冠状动脉中远端与左回旋支中端狭窄85%。对左前降支行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术,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狭窄择期介入治疗,术后口服阿司匹林、抵克力得、氟伐他汀、倍他乐克、福辛普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相似文献   
5.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主要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低水平。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胆固醇(TC)的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呈线数对数关系,降低T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幅度越大,获益越大。高甘油三酯也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且甘油三酯(TG)升高伴TC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下会明显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危险。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研究显示:HDL—C水平每增加0.03mmol/L(1mg/dl),冠心病的危险就降低2%~3%。降低TG与升高HDL—C与心血管事件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6.
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主要措施。作者结合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以及国内外房颤治疗的指南与建议,对房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以及出血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综述危险分层和应采取的抗凝策略,以促进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抗凝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论述,达比加群酯有希望成为替代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多见于有心脏病者,但约20%的永久性房颤和45%的发作性房颤患者没有可被确认的危险因素,即孤立性房颤^[1]。心房解剖结构特点和电生理特性是房颤的易发基础,与心房易损性、兴奋波波长、心肌非均一性和各向异性等因素密切相判^[2]。房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电生理和心电图表现多样,需要认真研究和识别。  相似文献   
8.
1病历摘要 患者,女,61岁。因“反复胸闷3个月,加重7天”来院就诊。发现高血压2年余,血压最高达160/100mmHg(1mmHg=0.133kPa),平日服药不规律。既往有高脂血症史4年。查体:T37℃,P68次/min,R18次/min,BP144/92mmHg。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浊音界临界扩大,心率68次/min,心律规整,心音正常,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正常。TC 4.8mmol/L,TG 3.61mmol/L,ECG正常。心脏超声检查示主动脉内径29mm,主肺动脉内径20mm,左房内径38mm,  相似文献   
9.
患,男,40岁。因胸闷、心悸、气促3个月,晕厥3次于2002年11月3日入院。3月来患活动后出现心悸、胸闷、气促,伴头晕、头胀、疲乏酸软等症状,休息后缓解。在当地医院诊治,心脏超声提示肥厚性心肌病样改变,左室收缩活动减弱,给予倍他乐克、洛汀新、双氢克尿噻、地高辛等治疗,效果不佳。治疗过程中反复晕厥3次,伴短暂意识障碍。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替米沙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防效果,并探讨其量效关系和主要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23例高血压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或左室肥厚或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20mg组(n=30)、40mg组(n=30)、80mg组(n=31)和对照组(n=32)。各组均口服相同剂量和时间的胺碘酮,对照组避免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随访6个月,分别观察房颤复发例数、房颤发作次数、房颤首次复发时间及左室、左房内径的变化。结果:替米沙坦80mg组房颤首次复发的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房颤复发例数与次数6个月内显著减少(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与左房内径(LAD)在3个月内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6个月内显著缩短(P〈0.05)。20mg组、40m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替米沙坦对预防房颤复发的效果不同,存在着量效关系,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心室、心房重构的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