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一次完成和分次完成龈下刮治治疗牙周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30例中度牙周炎患者,进行洁治和口腔卫生指导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一次性完成龈下刮治,洗必泰含漱;对照组为传统的分4次完成龈下刮治,每次间隔1周。记录各组刮治前,治疗后6周的改良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等相关指标。结果:一次性和分次完成龈下刮治均使SBI、PD、AL等指标明显改善,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SBI、PD、AL等指标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一次和分次完成龈下刮治治疗牙周炎疗效肯定,一次性龈下刮治较传统的分次法治疗周期短,复诊次数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海南省口腔黏膜疾病发病规律,为临床预防及诊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20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就诊的口腔黏膜疾病患者4 347例,收集临床资料,对患者发病情况、病种分布、性别、年龄及民族构成进行分析.结果 4 34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接近1∶1,21~30岁年龄段口腔黏膜疾病最多发,疾病分类中占比前3位的分别为唇舌疾病(1 515例次,31.05%),溃疡类疾病(1 492例次,30.57%)和斑纹类疾病(1 282例次,26.27%).常见的口腔黏膜伴发类疾病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伴发口腔白斑,伴发率51.6%.结论 海南地区唇炎发病率较高,黏膜下纤维性变高发于年轻男性,需进行针对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规范应用四手操作技术,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方法 选择需要进行龈下刮治的牙周病人,医生和牙医助理共同参与治疗的全过程:规范传递器械、物品,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结果 开展四手操作技术,病人感到舒适,减轻了医生体力和精神上的疲劳,椅旁时间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 四手操作技术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曲安奈德联合丹参酮注射液口腔黏膜病变下注射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27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采用曲安德奈联合丹参酮注射液行双侧颊黏膜病变下局部注射.每周注射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每注射10次后间隔30 d,然后进行第2个疗程10次,间隔30 d,再进行第3个疗程的治疗,共注射30次.对临床疗程完成后12、24和36个月的开口度及双侧颊黏膜由灰白变红色面积进行评估,应用SPSS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14例患者完成治疗全过程的疗效观察.早期组治疗3a后获净开口度(12.0±1.2)mm,中期组治疗3 a后获净开口度(14.5±2.4)mm,后期组治疗3 a后获净开口度(15.5±1.5)mm.颊黏膜的颜色和血管数量增多的程度,早期组在治疗追踪的第3年结束时,19例患者毛细血管数量增多程度的有效率为100%,中期组为94.7%,后期组为90.7%.结论:曲安德奈联合丹参酮注射液注射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对患者开口度、病变黏膜颜色及毛细血管数量的恢复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吴卓骏  王彬娉 《海南医学》2011,22(17):135-135
下颌第一前磨牙多为单根管,约25%为双根管,三根管较少见。笔者诊治1例三根管的下颌第一前磨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后牙区拔牙同期在拔牙窝内充填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 brin,PRF)行位点保存, 预防牙槽嵴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要求拔除后牙区患牙后作牙种植修复的病例,拔牙后即刻在牙槽窝内充 填PRF进行位点保存,4~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观察牙槽骨宽度和高度的变化。 结果:后牙区拔牙同期行PRF位点保存术后牙槽骨的宽度和高度与拔牙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F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很好地维持后牙区牙槽嵴骨量,为后期的种植提供良好的牙槽骨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光导棒覆盖保护封套对光敏复合树脂固化深度的影响.方法:制备圆柱形模具,模具内严密充填入复合树脂,表面用塑料调刀修平后固化.比较未使用光导棒保护封套组和使用光导棒保护封套组的复合树脂固化深度.结果:未使用光导棒保护封套组的复合树脂固化深度为4.38 mm,使用光导棒保护封套组的复合树脂固化深度为4.27 mm,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光照时间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光导棒保护封套对复合树脂的固化深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海南某中专学校2 180名男女学生第一恒磨牙龋蚀状况,探讨预防和治疗第一恒磨牙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WHO口腔健康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180名中专学生第一恒磨牙总体患龋率为11.79%,总体缺失率为0.30%,总体充填率为18.51%.结论 应重视口腔疾病防治,加强对学生的口腔卫生指导,积极预防和早期治疗第一恒磨牙等口腔疾病.  相似文献   
10.
背景:尽管对光固化树脂的流变行为已有较多研究,但对光固化树脂临床操作性能的评价指标,即流动性、充填性、成形性和稳定性,目前口腔材料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的:评价含固位性填料(retentive filler,RF填料)和普通填料(normal filler,NF填料)的未聚合光固化复合树脂的动态黏弹性,并探讨两种光固化复合树脂动态黏弹性对临床操作性能的影响,以确定理想的光固化复合树脂应具备的条件。设计、时间及地点:结合材料学基础实验和临床应用的对比观察。基础实验部分先期于2003-01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临床观察部分在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完成,时间一直持续到2006-12。材料:光固化复合树脂包括含RF填料的实验性复合树脂Ⅰ(experimental compositeresinⅠ,ECR-Ⅰ)和含普通钡玻璃填料的实验性复合树脂Ⅱ(experimental compositeresinⅡ,ECR-Ⅱ),两者填料含量的百分比(体积)相同,并含有相同的树脂基质和光固化体系,由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材料研究室配制。方法:在室温25℃条件下,采用平行板动态应力流变仪DSR-200,分别测试用RF填料强化的未聚合光固化复合树脂ECR-Ⅰ和用NF填料强化的未聚合光固化复合树脂ECR-Ⅱ的动态黏弹性。采用流动性、充填性、成形性和稳定性4个指标评估两种树脂的临床操作性能。主要观察指标:两种复合树脂的黏弹性质(G',G'',tanδ)和临床操作性能。结果:两种树脂的动态黏弹性对剪切率比较敏感,ECR-Ⅰ的贮能模量(G')明显高于ECR-Ⅱ,临床显示ECR-Ⅰ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成形性,潜在变形小。ECR-Ⅱ的损耗模量(G'')明显高于ECR-Ⅰ,临床显示ECR-Ⅱ流动性更好。ECR-Ⅰ损耗角(tanδ)明显低于ECR-Ⅱ,临床显示ECR-Ⅱ更多黏性行为,充填性更好,容易和牙齿上的洞壁贴合。结论:对照两种复合树脂的黏弹性质(G',G'',tanδ)和临床操作性能,理想的光固化复合树脂应有较高的贮能模量(G')和较低的损耗角(tan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