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伴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100例确诊的老年ACI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左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结果分组为有CAS斑块组(n=60)和无CAS斑块组(n=40)。分别采用循环酶法、免疫比浊法及Clauss法检测血浆Hcy、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并记录。将2组的血浆Hcy、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和意义。结果老年ACI患者有CAS斑块组血浆Hcy浓度[17.77(13.00~23.10)μmol/L]高于无CAS斑块组[12.64(9.88~15.85)μmol/L];D-二聚体浓度[237.68(157.00~354.25)μg/L]高于无CAS斑块组[169.48(115.25~250.00)μg/L];纤维蛋白原浓度[2.89(2.50~3.92)g/L]高于无CAS斑块组[2.58(2.23~3.4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老年ACI患者的CAS斑块的形成关系密切,临床应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静脉血S100B和神经肽Y(NPY)的动态变化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SA)检测30例患者第1天、第7天、第14天及20例健康人静脉血S100B和NPY的含量,同时计算脑出血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继发性脑水肿的体积。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静脉血S100B和NPY的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100B在入院第1天最高,然后逐渐降低,在第1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PY在第7天时最高,第14天时较入院时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NPY的动态变化与脑水肿体积变化一致,而100B的变化与脑水肿体积的变化不一致。结论脑出血患者静脉血S100B和NPY均明显增高,NPY含量的变化与脑出血后脑水肿变化密切相关,动态监测NPY对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水肿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es,PLA)的检测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的意义.方法 用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65例ACI患者和24例对照组的PLA、血小板-中性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用血液凝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R),用ELISA法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sP-sel),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结果 ACI患者PLA(4.12±1.17)%、PNA(4.09±1.27)%和PLyA(4.28±1.09)%与对照组[分别为(4.10±0.99)%、(3.98±1.12)%、(4.01±1.98)%]无显著差异,PMA治疗前(11.54±1.88)%高于治疗后(8.40±2.74)%,P<0.01;治疗后又显著高于对照组(6.69±1.74)%,P<0.01,治疗前PMA水平与PAR、sP-sel、CRP正相关(r=0.554、0.447和0.514,均P<0.05).结论 PMA是反映ACI患者血小板活化的良好指标,并能反映机体炎症水平,在ACI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皮质醇预测恶性脑梗死(MCI)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7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水平,依据临床症状和脑CT检查将患者分为MCI组和非MCI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评价。结果MCI组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分别为(17.90±4.30)mg/L和(1059.95±226.67)nmol/L,非MCI组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分别为(12.87±4.31)mg/L和(858.48±300.55)nmol/L,MCI组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高于非MC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RP诊断MC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和85.7%。皮质醇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0%和64.3%。平行诊断试验:灵敏度为96.26%,特异度为55.11%。系列诊断试验:灵敏度为61.845,特异度为94.89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为预测MCI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血清CRP和皮质醇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平行诊断试验)和特异性(系列诊断试验)。  相似文献   
5.
参芎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观察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脑梗死体积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川芎嗪组和参芎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1h再灌注模型,用Longa5分制评分和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法评价行为学和脑梗死体积,再灌注24h时电镜观察缺血边缘区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各组在再灌注6h和24h时,Longa评分无显著差异,但参芎组再灌注24h时的Longa评分较再灌注6h时显著改善(P<0·05);川芎嗪组和参芎组的梗死体积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5),川芎嗪组和参芎组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川芎嗪组、参芎组细胞的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在电镜下,参芎组缺血边缘区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轻于对照组,优于川芎嗪组。结论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优于单用川芎嗪。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及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VD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化痰方药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用药前后MMSE评分、ADL评分及血脂系列指标血清ApoE、TC、TG、LDL-ch和HDL-ch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MMSE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血脂ApoE、TG、LDL-ch水平及升高HDL-ch水平。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脂质代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静脉快速输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每次100ml,q6~8h,连续使用7d;后改为q12h常规速度滴注7d。对照组30例,静脉快速输注20%甘露醇125ml,q6~8h,连续使用7d。所有病人均进行连续的颅内压监护,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脑出血患者颅内压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神经肽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具有较强的降低颅内压作用,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血浆神经肽Y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某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浆黏度(PV)、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PA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64.44%;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PV、FIB、PAR及凝血功能指标PT、APTT、D-D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PV、FIB、PAR及D-D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T、APTT水平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V、FIB、PAR及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T、APT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性及降低血液黏度,起到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调节患者凝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参芎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影响.方法 将51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组,检测两组治疗前后PL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的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PAR)、C反应蛋白(CRP)、血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 阿司匹林组:PLA、PNA、PLyA以及CRP均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MA、PAR以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组:PLA、PMA、PAR、CRP以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PMA和PAR下降较阿司匹林组更为明显(均P<0.05),而PNA、PLyA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和Fg水平的差异均无统汁学意义.结论 参芎注射液具有协同抗血小板活化与聚集,抑制PLA,特别是PMA形成的作用,此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功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治疗.方法 对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TCD、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结果 分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组,对比分析两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患病率65.8%高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3.3%.(2)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17.51(21.13~12.68)μmol/L]和年龄(73.57±11.83 岁)均高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13.29(17.43~10.18)μmol/L、68.76±7.23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高血压病容易导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Hcy浓度增高和年龄增长更易导致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