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比较改良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1例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诊疗资料,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A组22例和B组19例,A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B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2.73±15.11) min,明显少于B组的(107.40±16.14) min,术中出血量为(424.6±76.33) m L,明显少于B组的(535.8±72.83) 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住院天数、术后下地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改良后外侧入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假体脱位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探讨有效防治对策。方法收集我院于2014年7月~2016年4月期间入我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纳入对象临床信息及后期回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假体脱位发生率,并和临床经验相结合,总结发生假体脱位的多方面影响因素,以质量管理理念为基础,提出系列有效防治措施。结果 8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发生脱位不良事件5例(5.8%),分析主要原因有长期卧床髋部组织机能下降,关节失去有力保护;体位管理不良;康复训练方法不正确;关节活动过度等。临床手法复位+外固定+体位管理后再随访3~6个月,均未发生再脱位事件,恢复良好。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体位管理不佳、髋关节周边肌肉组织保护力不足、康复训练方式不正确等,基于此制定并应用有效防治对策,有助于降低脱位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缓释PDGF—BB的纳米珍珠层/聚乳酸,纤维蛋白胶复合支架的生物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支架材料浸取液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皮内刺激试验以及热原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评价其安全性;同时采用皮下置入试验,观察其对周围组织的反应,对复合材料组织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该支架材料无毒性作用,不引起皮内刺激反应。不具有致热原作用;皮下置人试验术后病理组织学切片证实该材料置入兔体内后炎性细胞反应逐渐减轻,材料周围组织纤维囊壁逐渐变薄。结论缓释PDGF—BB的纳米珍珠层,聚乳酸,纤维蛋白胶复合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符合作为骨组织工程材料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CTP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CTPF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分别行单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住院时长、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下肢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2周及术后24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可改善CTPF患者术后下肢功能,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