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2010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1例颈椎骨折脱位截瘫患者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21例颈椎骨折脱位截瘫患者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过程。方法 对21例颈椎骨折脱位截瘫患者实施一系列麻醉处理措施①头颈部严格制动,避免颈髓继发性损伤;②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其中包括中心静脉置管、快速扩容,维持最低有效灌注压,尽可能不用或少用缩血管活性药;③麻醉诱导要求平稳,循环干扰少,又保证氧供和提高动脉血氧,同时能有效抑制有害应激反应和消除病人的精神紧张,避免应用损害或抑制心肌的药物,慎用对循环有抑制作用的麻醉药;④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结果 21例的手术和麻醉管理均获得成功,经术后进一步积极支持治疗后85.7%患者康复。结论 对颈椎骨折脱位截瘫患者在围术期麻醉处理得当,可大大降低颈椎骨折脱位截瘫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γ-羟丁酸钠(简称γ-OH)和瑞芬太尼复合全麻外加局部表面麻醉下高频喷射通气(HFJV)用于婴幼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γ-羟丁酸钠瑞芬太尼复合静脉全麻加1%丁卡因充分咽喉表面麻醉,高频呼吸机以60~100次/min的频率经直喉镜侧孔喷射供氧。结果:37例病例中除1例发生心衰被迫改择期手术外,余36例顺利度过手术期。结论:γ-OH等复合静脉全麻联合局部表面麻醉下行HFJV用于婴幼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效果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肌间沟臂丛使用定深度多层次注射法的可行性,并希望通过此法提高小儿臂丛麻醉的成功率,为临床麻醉一个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年龄2~6岁,ASAⅠ~Ⅱ级上肢手术的患儿8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A组,n=40);采用定深度多层次肌间沟注射法(B组,n=40)。B组麻醉方法:左手中指紧压肌间沟上端,母、示两指把持头皮针,药量平均注在皮下的1~0.5cm这一段距离的各组织内,即从6.5号针头的1/3深度时开始缓慢注药,边退针边注药,至余1/5长度时注药完毕)。结果 B组(定点多方向组)的麻醉效果明显高于A组(P<0.01),并发症则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定深度多层次肌间沟注射法麻醉完善率高,方法简单,不需"寻找异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对两种静脉浅全麻辅助方法疗效的比较,以往推荐较优越的一种。方法:选择即将进行腹股沟或会阴区手术的低龄小儿(2~6岁)60例,并随机分成简骶麻加异丙酚芬太尼组(PFS组,n=30)和简骶麻加咪唑安定氯胺酮麻醉组(DKS组,n=30)。前组于小儿入室后即行简骶麻醉,完成操作后再注射芬太尼和丙泊酚静脉诱导,持续微泵丙泊酚维持;后组则简骶麻后,用氯胺酮和咪唑安定诱导,静脉泵注氯胺酮维持。观察记录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程度以及术后苏醒时间,术中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小儿的一般情况、麻醉前生命体征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麻醉后1、5、10、15分钟分别与麻醉前相比,PFS组和DKS组的MAP、SPO2均差异无显著性,而HR及R均呈显著性变化(P〈0.01或P〈0.05)。PFS组术后清醒时间较短,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很少(P〈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复合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术期麻醉处理和成功救治过程。方法:对76例复合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及麻醉处理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其麻醉方法和救治措施,包括:①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扩容,维持最低有效灌注压,缩短休克时间;②麻醉选择要求占时短,循环干扰小,又保证氧供和提高有效动脉血氧,同时能抑制有害应激反应和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避免或慎用对循环有抑制作用的麻醉药和扩血管药。结果:除1例肝肾破裂失血过多死于术中外,3例术后1~3d死于多脏器衰竭,其余72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4.74%。结论:复合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快速有效的液体复苏,及时处理并发症,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2例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和救治过程。方法 对32例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一系列救治措施(1)缩短手术等待时间;(2)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其中包括深静脉置管、快速扩容,维持最低有效灌注压,缩短低血压时间;(3)麻醉诱导要求占时短,循环干扰少,保证氧供,能有效抑制有害应激反应和消除病人的精神紧张和不安,避免或慎用对循环有抑制作用的麻醉药和扩血管药;(4)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结果 32例病人的抢救、手术和麻醉管理均获得成功,经术后进一步积极支持治疗后全部康复。结论 对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处理得当,可提高休克病人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麻醉效果,以及在围术期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副作用的发生率,验证其麻醉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LC患5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全麻组(Ⅰ组)25例和硬膜外麻醉组(Ⅱ组)25例。Ⅰ组静注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3)mg/kg、阿曲库铵(O.5~1)mg/kg诱导插管,然后用微泵持续注射异丙酚(6~lO)mg/kg.h,(30~45)min间断静注阿曲库铵(O.25~O.5)mg/kg维持麻醉,根据患的麻醉深度作调整。Ⅱ组作硬膜外阻滞麻醉。结果Ⅰ组麻醉诱导快,肌松好,无内脏牵拉反应及疼痛反应,麻醉效果满意。停药后9min完全清醒,患对整个手术过程毫不知晓。Ⅱ组有阻滞不全、肌松欠佳及内脏牵拉反应现象。结论 芬太尼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LC手术麻醉诱度起效快,肌松好,恢复迅速而平稳,不良反应少。与硬膜外麻醉相比,麻醉效果确切,可控性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