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登革热患者血清中Ig的含量情况,我们对1980年在广州市地区流行的登革热患者64例作了IgG、IgA、IgM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血清标本来源:选自1980年8、9月间在我院住院临床诊断为登革热的患者,全部为成人。64例分为两组:A组是发病后3~7天抽血的3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B组是发病后8~14天抽血的31例,其中男性19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经肝组织病理诊断为重症肝炎、慢活肝、慢迁肝及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等87例患者血清中的抗肝特异性膜脂蛋白(抗-LSP)。其结果表明,重症肝炎、慢活肝的抗-LSP阳性检出率远较慢迁肝及无症状HBsAg携带者高,且抗-LSP的检出率及抗体水平均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程度呈正相关,提示了抗-LSP与肝细胞坏死程度关系密切。此项检测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的估价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HBV)有三个不同的抗原-抗体系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是HBV感染或复制的一个重要的特异性标志。检测抗-HBc对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诊断、血源筛选以及疫苗安全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来我院免疫室对病毒性肝炎(肝炎)患者检测HBsAg同时进行抗-HBc检测,试图探讨抗-HBc在肝炎的临床诊断上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1980年首次发生由第Ⅲ型登革病毒(D_3)引起的登革热流行,1985年和1986年连续发生分别由第Ⅰ型和第Ⅱ型登革病毒(D_1和D_2)引起的登革热流行。我院先后共收治登革热55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广州市区2003年仲夏—批疑似登革病毒感染的患进行确诊,并从基因水平分析流行株的可能来源。方法用免疫层析法(ICT)检测早期疑似患的DV—IgN和IgG抗体;同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细胞培养病毒分离分别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对所分离到的毒株进行基因克隆、测序,并与国际参考株及国内流行株相应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合患的流行病学资料推测本次流行株的可能来源。结果发病5d内患DV—IgM抗体阳性率为56.5%(13/23),发病5~10d的患DV—IgM抗体阳性率为66.7%(16/24);DV—IgG抗体无1例阳性。从18份发病5d内患的血标本中分离病毒7份,经RT—PCR和基因测序检测证实为DVI感染;用RT—PER检测30份早期患血标本,患的阳性率为83.3%(25/3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2003年流行株与登革1型病毒柬埔寨流行株及我国1997、1999年登革1型病毒流行株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97%、98%。所有患在发病前两个月均在广州市区某大院内居住,无输血史、无外出史。结论2003年广州登革热流行为登革1型病毒感染所致,推测广东可能存在登革1型病毒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动态监测慢性肝炎病程中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ChE活性正常(慢性肝炎I组)或一度减低但逐渐恢复正常者(慢性肝炎Ⅱ组),除极少部分转归肝炎肝硬化(4/93)、极个别转归重症肝炎死亡(1/29)外,大多数预后较好(89/93,28/29);ChE活性持续减低且呈不断下降趋势(慢性肝炎Ⅲ组)者15例,均预后不良;长期低于3 000U/L者病死率极高(5/9).动态观察ChE活性对于慢性肝炎的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则60例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含量,结果显示,肝纤维化的程度越严重,其血清透明质酸的含量越高.以692.5ng/ml作为临界值鉴别诊断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准确率为90.0%,敏感度为88.6%,特异性为92.0%,阳性预测率为 93.9%,阴性预测率为85.2%.血清透明质酸含量测定对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及其预后判断有较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王少珍 《求医问药》2014,(19):109-110
目的 :探究分析对大学生输液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输液的大学生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18.57%,对照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48.5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大学生输液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其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临床疗效显著,该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脑卒中居疾病死因的第1位, 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750万,每年新发250 万,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约150万[1].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如心肌梗死、猝死等,脑卒中后的5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2],在美国,每年78 万卒中患者中大约1/4 再发[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