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诱导分化后的神经细胞在体外对C6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方法首先采用梯度离心分离BMSCs,在条件培养基中添加合适诱导因子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分析后与C6胶质瘤细胞采用Transwell培养板共培养,最后对迁移的细胞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BMSC成功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Nestin(24.3±5.2)%、NSE(33.6±3.8)%和NeuN(41.9±4.7)%,共培养实验显示实验组迁移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迁移细胞(p<0.05)。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后的神经细胞在体外对C6胶质瘤细胞具有明显趋向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室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创伤性脑外伤大鼠是否具有治疗作用. 方法 24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的Feeney氏自由落体撞击方法建立大鼠创伤性脑外伤模型,致伤后24 h分别给予脑室内注射bFGF和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行为测试试验(前肢放置试验、平衡试验)评分观察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以5溴脱氧嘧啶尿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观察并比较两组大鼠致伤后第3、7、14天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海马齿状回及损伤区域Brdu阳性细胞的表达. 结果 治疗组前肢放置试验评分在第3~12天、平衡试验在第3~11天的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治疗组双侧SVZ、海马齿状回和损伤区域出现的Brdu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损伤侧Brdu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损伤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学评分与Brdu阳性细胞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脑室内注射bFGF有助于创伤性脑外伤大鼠模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并能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但对创伤性脑损伤后成年大鼠脑内内源性干细胞的影响研究甚少。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eeney氏法自由落体撞击的方法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48只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外伤后24h分别行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单独或联合注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神经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组和联合组前肢放置实验及平衡实验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联合组优于单独治疗组(P〈0.05)。单独治疗组和联合组大鼠室管膜下区、海马和损伤区域出现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多于单独治疗组(P〈0.05)。提示创伤性脑损伤后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均可增加大鼠模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肢体功能的恢复,而且两种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使这种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王孝安 《安徽医学》2017,38(10):1340-1342
目的 探讨脑室外引流联合早期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安徽省立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1例脑室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观察组在引流术后早期放置腰大池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肿清除情况、颅内感染发生率、患者的死亡率及GOS评分差异。结果 术后7天,观察组血肿清除的患者比例为68.29%,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血肿清除时间为(7.24±2.75)d,与对照组(11.33±4.0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5.61%,高于对照组的47.50%(P<0.05)。结论 脑室外引流术后早期放置腰大池引流能够有效促进脑室内血肿清除,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并降低死亡率,改善脑室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向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方向的分化。方法大鼠股骨骨髓分离出BMSCs,培养传代,通过10%胎牛血清(FBS)、20 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改良Eagle培养基(DMEM/F12)预诱导24 h,随之加入含1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 ng/ml骨形成蛋白-2(BMP-2)和10 ng/m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作用48 h后,再以1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ATRA)培养48 h,最后用40 mmol/L KCl刺激15 min完成诱导分化。对照组用10%FBS和DMEM/F12培养不添加任何诱导因子。形态学观察和Western blot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实验组细胞在形态学上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对照组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分析知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都有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的趋势,但实验组Ⅱ的分化率高于实验组Ⅰ。结论BMSCs可在体外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6.
背景: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但对创伤性脑损伤后成年大鼠脑内内源性干细胞的影响研究甚少.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eeney氏法自由落体撞击的方法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48只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外伤后 24 h分别行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单独或联合注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神经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组和联合组前肢放置实验及平衡实验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联合组优于单独治疗组(P < 0.05).单独治疗组和联合组大鼠室管膜下区、海马和损伤区域出现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多于单独治疗组(P < 0.05).提示创伤性脑损伤后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均可增加大鼠模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肢体功能的恢复,而且两种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使这种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Geminin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标本90例,以及因颅脑损伤内减压术切除的非肿瘤脑组织50,采用PCR检测Geminin mRNA表达水平。90例脑胶质瘤根据Geminin mRNA表达水平中位数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90例胶质瘤病人随访时间截止2020年1月1日或者病人死亡,随访32~5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死亡80例,存活10例。脑胶质瘤组织Gemin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肿瘤脑组织(P<0.05)。多因素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Geminin mRNA过表达是脑胶质瘤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74;95% CI 1.323-2.295;P=0.043)。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期较高表达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脑胶质瘤Geminin呈高表达,是病人生存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孝安 《安徽医药》2017,38(10):1340-1342
目的 探讨脑室外引流联合早期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安徽省立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1例脑室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观察组在引流术后早期放置腰大池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肿清除情况、颅内感染发生率、患者的死亡率及GOS评分差异。结果 术后7天,观察组血肿清除的患者比例为68.29%,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血肿清除时间为(7.24±2.75)d,与对照组(11.33±4.0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5.61%,高于对照组的47.50%(P<0.05)。结论 脑室外引流术后早期放置腰大池引流能够有效促进脑室内血肿清除,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并降低死亡率,改善脑室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